日前,天津市第八批援疆专业技术干部顺利完成中期轮转,随着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的一声开学铃响,来自天津市的23名优秀教师纷纷走上讲台。这23人中有11人是三年援疆,相比一年半援疆的同事们,他们再次回到和田这片热土,少了紧张,多的则是自信和热爱。看到分别一个暑期的孩子们,三年援疆的教师们感慨颇多,“孩子们,我们回来了!”
有一种欣慰叫学业有成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学生考入理想的学校。援疆教师们刚刚回到学校,便忙着了解学生们的高考成绩,100%的高考上线率,一人考入北京大学,这样的成绩让大家颇感欣慰。
来自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的王京津是一名音乐教师,新疆孩子的能歌善舞让她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仅义务帮助各年级的老师,指导艺术节的节目,而且长期无偿一对一辅导有音乐志向的同学,“去年,高三年级的李泱找到我,他喜欢音乐,会弹吉他,希望报考音乐院校,但是短板是乐理太差。”王京津说,“我用一年的时间一对一辅导乐理,今年李泱顺利考入乌鲁木齐的音乐专业院校,他打电话告诉我喜讯时,我真的很激动,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这也是我来援疆最大的收获。”
同样,来自北师大天津附中的李侠也是喜讯连连,作为一名高三政治教师,每周二十节课的工作量,常常压得她抬不起头来;作为一名公认美女教师,她在班里赢得了“女神”的称号,“有一次上课,讲台上摆着一个生日蛋糕,上面写着‘女神,生日快乐!’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心,我真的很感动。”李侠说,从那以后,“女神”的称呼不胫而走,“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孩子的高考第一志愿就是天津院校。今年高考,有的孩子考上外国语大学,有的孩子考上科技大学,孩子们向我报喜时,我激动地哭了。”
有一种感情叫亲如一家
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的老师公寓里住着“三代人”,“爷爷”叫陈吉通,“妈妈”叫张雷,“姐姐”叫李侠,这个酷似“红灯记”的组合是怎么回事?还不是学生们叫来叫去,叫顺嘴了,也叫习惯了,更叫出亲情了。
先说“爷爷”,来自滨海新区大港海滨学校的陈吉通今年50岁,是教师队伍中公认的老大哥,“上课时,我都是戴着眼镜,再加上头发花白,可能看着老一些。”陈吉通笑着说,“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年纪,我随口说‘都能当你爷爷了。’没想到,学生们竟‘爷爷’、‘爷爷’地叫了起来,最后还真叫响了。”
再说“妈妈”,来自滨海新区大港第四中学的张雷有个亲切的称呼——雷雷妈。作为高二化学老师兼办公室主任助理,每天工作再忙也不会耽误和学生们交流,“我的儿子也上高二,看到我的学生,就会想到我的孩子。”张雷说,“其实,教育也是将心比心、将心换心的过程,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我拿学生当孩子,他们就叫我‘雷雷妈’。”去年,先后有两个男生因为青春期早恋问题而苦恼,他们没有勇气去找父母,却首先想到了“雷雷妈”,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雷雷妈”总是不厌其烦,这份感情,是对学生还是对孩子,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至于“姐姐”,李侠的亲和力在“女神”的称呼上可见一斑,也许是年龄偏小的缘故,“侠姐”的学生缘儿特别好,学生们想吃天津麻花,也会跟“侠姐”说,“侠姐”真不含糊,回家一带就是两箱,让孩子们吃到过瘾。
有一种心态叫轻装上阵
经过一年半的援疆生活,困难克服了,家人放心了,工作熟悉了,生活习惯了,这11名援疆教师都是轻装上阵。
来自滨海新区塘沽六中的蒋新平在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担任心理教师,作为该校第一个专职心理教师,每项工作都是填补空白,也就意味着,每项工作都是从零开始,从团体辅导到个别咨询,每周十六节课,平时与学生谈心,内容涉及单亲、学习、早恋等方方面面,仅仅一年的时间便将该校打造成和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对于轻装上阵,来自滨海新区汉沽大田中学的邵兴华和刘立民有着不同的理解。邵兴华刚到和田时面临着初中变高中的问题,为了尽快熟悉高中物理,48岁的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做了两大本习题,要求自己尽快赶上高中的教学进度。刘立民的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因为学校里的政治老师比较少,他和另一个老师包圆了一个年级,顾和田必然顾不了家,所以对儿子的学习总是心存愧疚,但是看到儿子考入公安大学,他觉得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此次返疆,来自河西区双水道中学的冯秀红心中的轻松也不一样,去年,她的母亲被查出重病,经过治疗,今年已经明显好转,回新疆前,她的父亲一再嘱咐:“我们都能照顾自己,踏实工作,别想家里。”
“来到新疆,每个人都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大家都团结一心地克服了。”来自天津市天津中学的邢成凯在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挂职副校长,从学校内外的具体工作到援疆教师的日常管理,他都要事无巨细地抓起来,“天津援疆教师扎根一线,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不仅让教育体系更完善、更规范,而且带徒弟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得到了自治区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轻装上阵、快乐援疆的心态一定会让天津教师们顺利、优秀地完成援疆工作,向津和两地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有一种口碑叫援疆教师
援疆教师,是一个称呼,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张名片。谈到教育援疆,教学水平和成绩提升仅仅是一个方面,教师们衣食住行都在影响着和田的学生。
“天津援疆教师的成绩体现在方方面面,来自滨海新区塘沽十三中的贾利彬在教研室工作的得到了乌鲁木齐专家的好评,来自滨海新区塘沽新湖学校的白文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邵兴华经常帮助校工义务劳动,李侠约同学们一起包饺子,邢成凯作词改编了《天津援疆教师之歌》,全体天津援疆教师在校内种下‘援疆林’,设立天津援疆教师‘党员示范岗’,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来自天津市瑞景中学,在和田地区教育局挂职副局长的靳江洪说,“天津援建教师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每个人都是和田教育的播种器,而绝不是援疆教育劳动力,教务科、思政科、教研室等重要岗位都由天津援疆教师主持工作,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他们还为和田学生打开了一扇窗,通过他们可以让孩子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漫步在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让人感慨的不仅是硬件最先进、配套最完备、环境最优美、管理最科学、质量最过硬的设施建设,还有和田乃至全疆教育示范项目、标志性工程的强大师资和优秀成绩。该校近年来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校友遍及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南开、天大、同济、武大等名校,连续多年包揽和田地区的文、理科状元和双语状元。”靳江洪说,截至目前,天津累计安排教育援疆项目82个,援疆资金6.74万元。援建学校、幼儿园15所,建筑面积达19.4万平方米,扩大招生能力近1.7万人,开设内高班12个,培训双语教师、中职教师2330名,相继从市级名校、重点校,选派120名优秀援疆教师盯岗任教。
在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校长付世周看来,作为教育相对落后的和田地区,援建一座全国水平的学校的意义和作用,其实早已超越了教育本身,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的出现,让每一个和田孩子的梦想都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