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万全小学建成本市首个小学模拟飞行实验工作室 摄影刘耀辉
编者按: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作为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特别是近年来,本市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统筹力度,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为抓手,采取督导评估的推进办法,着力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本市滨海新区等11个区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今年,本市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东丽区、宝坻区将接受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本报特刊登上述五区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成效经验。
教育是和平区一张靓丽的名片,和平教育素以校风端正、教风严谨、学风浓厚闻名全市。多年来,和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区域规划,列入民心工程,确定了“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立足未来,高端定位,凝聚共识,打造品牌,走出了一条县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成功之路。
和平区
构筑高位均衡之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走特色发展之路
实现教育公平
和平区科学规划,整体布局,通过两轮、多批达标建设,100%的学校得到全面提升。所有完中校均为示范性高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通过现代化建设达标验收,美丽如画的校园成为一道道多彩亮丽的风景线,五万多学子享受着优质教育的阳光雨露。自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本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和平区抢抓机遇,借势借力,实施学区化办学模式、学校联盟办学模式及互助共同体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
走内涵发展之路
实现高位均衡
2011年底,受市教委委托,编制完成了全市首个公共领域教育服务标准,并与政风、行风、校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直属单位、局机关在内的五大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和平区不断加强队伍建设。2007年,在全市率先启动中小学优秀教师互派交流工作,经过8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建立了流动有序、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机制,实现了区属学校与学科全覆盖。2009年,制定了干部轮岗制度,将优质校素质好、能力强的副校长交流提拔到普通校任正职。目前,全区公办初中的校长100%来自优质高中,普通小学校长95%来自优质小学。连续二十年开展新教师培训、五年一个周期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三年一次教师业务水平考核、每年一届“和平杯”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有效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并积极构建教育系统优秀人才塔式结构。目前,全区各级骨干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实现从办学设施硬件均衡走向师资软件均衡的高位均衡发展之路。
走创新发展之路
实现智慧教育
和平区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点,通过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助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日前,和平区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签署了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从整体规划、领导力体系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定制化培训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同时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坚持“科教融合”的基本思想,站在全区乃至全市教育发展的高度,整体规划和平区智慧教育发展目标。通过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创客教育、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等项目合作,创设智慧教育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将和平教育打造为“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的教育系统,实现智慧教育之梦。和平区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薄弱地区输送智力资源,推动全国范围的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和平区在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的高端引领下与贵州省黔南州建立了“伙伴”关系,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协同教研活动及同步教学活动,倾力打造智慧学习体系,共同探索跨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模式。
走跨越发展之路
实现教育强区
和平区超前思考,顶层设计,在全市率先提出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的教育目标,立足当下,研究未来;面向未来,决策现在。和平区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借助国家级教育智库的科研优势,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2015年4月,和平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签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和平区成为中国教科院在天津成立的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今后双方将共同研究总结重点城市中心城区教育发展经验和规律,构建“生本、多元、面向未来”的新型课程体系,形成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区域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搭建国内、国际教育交流高端平台,提升“和平教育”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区域性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模式。通讯员吕爱武
河西区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又近又好的教育
目前,河西区辖区普通中小学校共4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47837人。近年来,河西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抓实教育公平的基础,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践行“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共享机制,着力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完善区域校际联合发展机制
2006年,河西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将全区30所小学按照区域划分组建5个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发挥中心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强化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
2008年,深化联合学区模式改革,将中心小学与学区内2所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与重组,建立“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模式,促进了3所学校的共同提高。
2009年,实施“名校带新校”策略,在河西区位置相对偏远、发展相对薄弱的东部地区建立师大二附小分校,让新建学校高起步、高水平发展,并辐射带动区域教育发展。
2014年,借助名校资源,成立上海道小学——梧桐学校、水晶小学——名都学校。
在中学阶段,将小学联合学区经验向中学辐射,创新实施中学“一对一互助”机制,14所中学结成7对,一所优质完中校辐射带动一所普通完中校或公办初中。
今年,河西区将开展梅江配套梧桐中学与实验中学的合作办学工作,探索创新梧桐中学办学体制,利用市重点校的教育教学和师资等资源,实现高平台、高起步快速发展。
落实校长教师交流培养机制
多年来,河西区实施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出台教师流动实施方案和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定向帮扶、双向互派、整体轮换等方式,实现学区内优秀教师资源的均衡与共享,全区教师流动比例逐年递增。同时,从优质校选派优秀干部到普通校任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河西区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坚持常抓不懈。一方面,坚持开展“爱、尊重、责任”主题师德建设活动,组建师德宣讲团,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另一方面,制定实施《教师队伍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工程、全员教师提高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名师发展工程“五大工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强化信息化助推机制
河西区大力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录播教室的全覆盖,开展校际“互动课堂”,实现“同上一节课、共享一名师”。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和微课大赛等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为所有学校和师生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实现各学科、各学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形成自主选择课程、开设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教学研究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模式。
创新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区政府建立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区教育督导工作,协调落实区相关部门的教育职责,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落实依法办学为根本任务,将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定期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创新实施责任督学制,按照学段和学校地域分布划分责任区,配备责任督学,加强常态工作监督,增强教育督导评估实效。加强专职督学、责任督学和校级督学三支队伍,全面深化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定期向家长和社会反馈学校的办学质量,接受评价和监督。
特色校“引领”扩大优质资源
2011年,全区启动义务教育普优工程,旨在以资源均衡为基础,促进每一所学校积淀学校传统文化,放大潜在优势,突破薄弱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优质特色发展。工程实施中,强化课题引领、专家指导、示范带动,各校依据“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发展规律,努力走出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之路。
此外,河西区还将科学规划区域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格局,做好中小学就近入学长远规划和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统一标准,均衡配置,提升普通公办初中办学硬件水平,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