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教研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以“真课题、实研究、出成果、力推广”为思路,以“五度空间”的制度保障提高一线学校、教师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软实力,助力本土教育的转型升级、换挡提速。
提高教科研工作领导“重视度”,以大战略定格局。科无研不立,教无研不活。萍乡市教育局始终把教科研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将教科研工作列为四项主要特色之一,明确要求将萍乡教科研打造成萍乡教育的“秘密武器”。
目前萍乡市教科研工作形成了“一根本”,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两促进”,即促进学校教研风气好转、促进科组团队建设;“三发展”,即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四立足”,即立足学科、立足课堂、立足质量、立足创新的鲜明特色。课题研究不再是领导、专家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优化课题工作管理“精细度”,以多维度求发展。为保证课题的规范、健康、良性发展,市教研室结合市情制定《萍乡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倡导萍乡课题人远离功利,人人争做“真课题”。我们完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有序、有用、有温度”的教研体系,主要从六个方面着手:
广撒网。为了让教师自觉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我们综合省市县区课题申报,整合时间节点,侧重特色,形成上下贯通、灵活选择、互助突破的富有挑战性和操作性的申报体系。
压担子。为切实保障全市课题工作的平衡发展,市教研室课题办从人口均数申报率、申报立项成功率、课题结项成功率、抽检工作合格率、教研员科研参与率五个方面对县区、学校课题进行分类考核,提高执行效率和管理力度。
严把关。严把“入口关”,课题评审时创造性地采取“人防”(专家评审委员会)与“技防”(网络排查雷同率)相结合的手段,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实监督。为杜绝“立项认认真真,结项热热闹闹,研究冷冷清清”的“假研究”,市课题办确定了“一平台两抽查”的管理办法。微信平台规定各级立项课题每个学期至少要有3次以上动态研究上报课题工作群;两抽查,即一是中期汇报抽查制度,一年内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查,确定名单组织现场汇报;二是随机现场交叉抽查督导制度,同时进行专业指导扶持。
宽激励。为落实一线教师做课题重行动研究的导向,市课题办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全市课题研究优质录像课评比和专题课题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给萍乡课题人更多展示才华、交流经验、培育成果的机会。
慎结项。课题结项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我们严格要求全市各课题组按照省级规定准备结项材料,做到面批面审,坚持“不合格不结项”。2017年起启动了“纸质材料+网络查重+课件汇报+现场答辩”结项改革工作,落实了全市“真课题”的完整实施。
提升全程指导服务“专业度”,以勤奉献博升格。一线教师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困惑,有的可以通过学习、交流解决,但更多的新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科学引导、指导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有效规范、完善研究过程,是萍乡课题研究工作的又一个重点。
十年来,市课题办一直坚持当面交流、实地调研、量身定制、网络指导相结合,提高了全市课题申报的整体水平;组建本土专家中心组,分组分片专业指导、团队合作智慧引领、线上答疑维护服务,以耐心过硬的学术指导、热情细致的服务质量赢得了全市教师的认可和赞誉。
激发一线实践创新“活跃度”,以实作为争突破。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和全程服务只是课题的宏观因素,真正要使课题落地,使教师进行有效研究,就必须重视一线教师自身实践创新的微观因素,就是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市课题办组织的优秀课题展示活动涉及所有学段,创造性地采用“课堂观察+同步直播+现场听评课”方式,一些特色鲜明的创新综合课、难点突破课、生活实验课、研究型学习课等引发全市关注,除现场听课教师外,许多学校尤其是偏远村小都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同步听课。
强调集体智慧成果“辐射度”,以新常态树新风。为保障课题研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提倡区县、学校紧跟全市课题工作节奏。建议学校将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结合起来、课题文献研究与群体海量阅读结合起来、课题行动研究与教研组常规活动创新结合起来、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大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校本教研新常态。有的学校结合本土特色创新发展“一校一品”,受到各界好评;有的学校将多年沉淀的成果拓展化、生活化、系统化、专业化,逐渐形成富有活力、饱含情怀的课程体系。
(作者系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课题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