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不仅带来了史上最长寒假,更改变了学生常规的学习“生态”。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莫过于我们如何对待学生学习起点、学习态度、学习进度与学习结果的“落差”。开学在即,班主任作为教师中的“首席”,怎样协同学科教师一起冲破种种障碍?你做好思想准备了吗?
——————————————————
“停课不停学”期间,不同家庭、不同硬件设备导致了学生在线学习进展与效果的不同。这势必影响课堂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的展开,势必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在此形势下,班主任要有心理预期,提前与学科教师做好应对“落差”的思想准备,以保障师生能够心平气和地度过心理焦虑期,为学生早日进入学习状态打好基础。
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种种“落差”的加大,导致教师有担心、有焦虑是正常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责任心的体现。但是,面对“落差”仅有担心和焦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是要超越情绪化的“自然反应”,深入分析林林总总的“落差”及背后更复杂的原因,才能做到有效应对。
一是假如没有疫情,学生的学习有“落差”吗?答案不言自明,这种“落差”本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开学复课遭遇的种种“落差”其实都是“老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承认“落差”存在的现实性。
二是疫情造成的学生学习的“落差”是真是假?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学生本来基础就薄弱,自律性弱,居家学习难免出现敷衍现象,从而造成实际存在的真“落差”。但是另一方面,在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意义上,不同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习方式本就不同。从疫情期间每位学生的实际经历看,有的学生在线学习条件较好、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习效果相对就好,有的学生家里硬件设施条件差,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利于学习,有的学生自律性弱……这些都是造成某种暂时性、假性“落差”的原因。甚至我们还需要特别警惕一种现象: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暂时性“落差”,可能正是以其更广泛地摄取多元知识为前提的。所以,开学第一课遭遇的学生学习的“落差”,其实是一个需要分清性质的大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研究“落差”的真实性。
三是疫情期间形成的学生学习“落差”,是面上的还是点上的“落差”?即使因为漫长假期和疏于自我管理而造成了这次开学复课“落差”的加大,也还有一个到底是整体退步还是局部“拖后腿”的问题。将面上的“落差”等同于点上的“落差”固然有“轻敌”之嫌疑,而将点上的“落差”放大为面上的“落差”显然会放大焦虑,影响教师对学情的判断,更影响教学进程的推进。所以,开学复课遭遇学生学习的“落差”,其实是一个原因引发的不同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尊重“落差”的多样性。
“落差”本就存在,只不过疫情加剧了“落差”的复杂性。对此,教师要具备两种态度,既要客观面对不焦虑、不慌张,又要积极应对找路子、想办法。我们不能指望一开学甚至第一课就解决所有“落差”问题。
一是对假期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要了然于胸。唯有如此,才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精准指导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是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程要有的放矢。首先要解决两个面上的问题:假期中“云课堂”讲过的知识还要不要复习、要不要讲?显然,线上线下衔接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但复习时间的长短、新旧知识的比例到底如何确定,只能根据学情、学科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坚持零起点教学原则前提下,如何避免部分学生听不懂、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这需要教师研究新方法解决这极具差异性的复杂问题,从而不断弥补不足,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是对不同“落差”学生的帮助要多元且及时。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同学互助,信息化平台上教师的连线指导,家庭中的亲子陪伴学习,等等。
开学在即,班主任要携手学科教师,首先平复自身的心理落差,保持良好心态,再共同面对现实,发现、正视、填补学生的学习“落差”,在坚守与创新的变奏中创造开学复课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