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郁建锋:三味书屋里 怎能少了鲁迅

网友投稿  2009-08-13 08:08:08  互联网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流传在中学校园里的顺口溜,赫然出现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与会学者和多位教师甚至纷纷表达以下“共识”:“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

很可笑也很可悲。尽管鲁迅先生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尽管迫于应试教育的强压,让青涩少年在短短几课时里领悟先生的精髓,实为强人所难。但我们还是不禁发出疑问,鲁迅的形象何时成了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儿了?鲁迅的文字何时成了培养孩子逆反心理的工具了?鲁迅的精神何时成了时代的隔膜了?难道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闰土》还不够温馨浪漫吗?难道他的《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比经史子集还要远离现实吗?

甚至不仅仅是鲁迅。8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告诉我们:逾7成中学生没看全四大名著,四部名著全部阅读过的学生仅占27.7%。《水煮三国》、《解码西游》、《大话红楼》……这才是在当下图书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书籍。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正在簇拥着一种不良潮流的蔓延呢?似乎,学校里只要学会“背名句”、“抄范文”就可以换取飘红高分了。似乎,现代人只有从“浅阅读”、“看恶搞”中博取会心一笑了。那曾经的彻夜不眠诵读经典,换来一清晨的口角噙香的日子,真的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1923年,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这样说:“作为中国学人,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

1942年,朱自清一改《荷塘月色》中的轻柔婉转,著成一本讲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经典常谈》。他在本书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

就是这个道理,尽管这个道理有些大。

并非要求现代人回归宋元明清的“经典崇拜”,也非要求现代人中能横空出世一位“大道名儒”,更非要求现代人与流行读物“绝缘”。只是作为一位中国人,至少应该为坚守华夏文明的精神实体,坚守华夏民族的灵魂与性格做出点努力。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这个努力不难做到。因为每一本经典里,都蕴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其实这个道理还可以说得浅显些、轻松些。我们吃正餐,也吃零食,就如同我们读经典,也读流行读物。只是,我们读流行读物是为了刺激味蕾,读经典则是为了滋养自己。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的三味书屋,只是这个书屋里,怎能少了鲁迅先生。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4-26/xw_3430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