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如何从此次疫情的“危机”中看到变革的“契机”,并从契机中寻找教育本质,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在线教学应用实验未尝不是一个追问教育本质的机会。面向未来,我们到底有哪些“本然”的理念需要坚守,又有哪些“应然”的价值需要探索?这都是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疫情期间,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我所在的吉林毓文中学一直秉持“达材成德”的校训,其中“达材”就是传授知识,“成德”就是培育品格,坚持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德育突出在线“校史+思政课”特色。学校百年办学历程,拥有许多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校友资源,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线上班会、疫情家书、百日宣言、致学生的一封信、开学第一课、连载“毓·战‘疫’”公众号等形式,将校史资源与疫情期间涌现的英雄事迹相结合、与目前讲授课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相结合,整合育人资源进行线上思政课教育,增强学生扎根民族、奉献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智育突出在线落实核心素养的特点。疫情期间,学校通过调研发现在线教学存在课堂容量压缩、授课课时缩减、教学网络卡顿、学生疲惫倦怠等问题。我们要求教师考虑学生学习场域、学习机制的变化,不能单纯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室的黑板换成电脑屏幕,而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革。在组织网络教学教研工作时,要借鉴“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摒弃各学科孤立的视角,通过单元设计、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冲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在线上教学中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用直播代替录课、坚持用问题驱动代替直接讲授、坚持用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比如针对新冠病毒的蔓延问题,学校多学科教学团队从不同学科视角、跨学科视角安排相关课程,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路径。
体育保证“停课不停练”。我们根据网络教学及居家环境的特点,借鉴网上知名体育企业及体育明星的健身指南,利用Keep、咕咚、每日瑜伽等APP为学生提供具有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身体力量等不同侧重点的针对性课程。学校体育教学团队根据不同任务将教师分到教学视频录制、在线答疑、线下教学组织与管理、成绩考评等若干小组,通过打卡、分享、视频连线等互动方式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效果。
美育突出云上以艺战“疫”。学校美术、音乐教师团队在课堂上开展“在家云游博物馆”“共唱抗疫公益歌曲”等活动,带领学生利用虚拟技术看展、录制音频,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美术及音乐作品鉴赏,确保疫情期间美育教育“云陪伴”。学校清华美院基地班的学生以“战疫”为主题,用画笔宣传和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的英勇事迹,实现美育与德育融合。
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必修课。早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以前,我们就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了诸如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相关的校本课程建设。疫情期间,我们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劳动相结合,以视频微课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家庭烹饪、种植、清洁、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五星学子”奖章评比方式,让劳动课充满乐趣与活力。
此次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线上“停课不停学”教学活动,让社会、学校、教师及家长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我们正在见证教育智慧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历史。可以想见,未来“线上+线下”的教育方式将成为主流,此时此刻我们更要辩证审视两种教育方式背后隐藏的价值。
学校的文化价值。办学归根结底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学校拥有百年的优良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熏陶作用。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学校百年文化资源,让学校在面对未来的挑战中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学校的交往价值。未来学校应该是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实践探究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深度学习的场所。教师的发展也是一样,承担学生发展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我们要让全体教师在协同合作中走向共同成长。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团队精神养成、健全人格养成,都要在学校通过年级、班级、社团、课题研究小组等群体式学习小组和社会实践小组逐步实现。
网络的变革价值。疫情期间的网络教育需求倒逼教育体系逐步发生系统性变革,“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线下”新型教育生态正在形成。我们要认识到课程就是学校的资本,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要选择最专业的教师,通过不断打磨,将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变成“金课”资源,让学生在学校场域之外也能享受最好的在线课程。我们还要认识到网络的管理价值,一切能用程序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浪费人力,要充分认识到“智学网”“钉钉办公平台”“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在管理过程中具备的优点,让学校的管理落到每一个细节。
网络的公平价值。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课堂上每一个学习机会的授予,都包含着教师的个人判断,许多普通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深度学习的机会。然而,在网络教学中,学困生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大增加,这是课堂民主与公平的进步。未来学校应该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地方,学生、教师、教育的管理者都是“学习者”,可以成为“学习共同体”,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未来已来,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从辩证、理性的视角拥抱信息时代的巨大变革,避免“固守一隅”与“全面推翻”的“一元论”,要在坚持教育“本然”价值的基础上寻找未来“应然”教育的取向。
(作者系吉林毓文中学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