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用功,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孙海雁取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发的数控车工中级证书。拿着这本证书,她找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领取了177.5元——考证花费的一半。
“钱不在多少,挺感激学校的鼓励。”22岁的孙海雁对记者说。
在这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两年多来有35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这项特殊的助学办法中受益。
虽然考取技能证书的开销因不同专业、不同级别而定,数额大都在几百元之内,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提供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有学业上的鼓舞。
2006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推出“贫困学生职业技能取证基金”,资助对象是建档备案的所有贫困学生,全校约为1400人。只要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就可以拿着培训费、材料费、考试费的收据,找学校报销。每到月底,学校集中受理一批申请,核实之后三日内发放补助。
被激发起积极性的学生们,送来了大量的职业技能证书,类别有报关员、物流师、数控车床技师、数控车床工、无线电装接工、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网页制作、会计从业资格、无线电调试工等,其中不乏考试难度颇高的高级证书。
这项基金起源于一个“不送麻花送证书”的灵感。学院总务处处长王思达在担任学生工作处处长期间,发现学校针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往往是传统“温暖型”的,逢年过节送一盒天津特产的麻花,久而久之失去了新意,也缺乏足够的激励作用。
他对回忆说,“很偶然地,我们想到,职业教育就要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生最急需的是过硬的技能,有了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求职就增加了不少砝码。”
第一笔“取证基金”源自教师们捐款助学的款项。学院院长云景乾说,随着取证费用越来越高,学校也在加大投入,让助学工作做得更有意义,以便鼓励在学生中形成钻研学习、磨练技能的风气。
该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陈建辉老师介绍,在新生之外的年级,大约超过50%的注册困难学生获得了“取证基金”。
这个专职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年轻人说,助学政策要解决的不只是生活贫困,还有思想贫困问题。我们不能让助学政策误导贫困生,而要让他们了解:“资助”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国家不是要资助衣来伸手的习惯,而是培养学生的一项技能,一种志向。这就是“贫困学生职业技能取证基金”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