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天津街道不整齐,顺着河流的走向延伸的原因,外地人到天津来总是迷路,天津也一直没有一份指点衣食住行的手册。可如今,这个难题被一个来自甘肃,在天津工业大学上大三的学生李奉臻,带着一帮天津市高校的学生解决了。这在大学生的能力普遍不被看好的今天,足以让人们对大学生刮目相看,从新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的创造性。
天津人出门也应该有本“手册”
李奉臻1986年出生在甘肃省镇原县,父亲是小学教员,母亲在家务农。2005年考入天津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方向。学这个专业要对企业,社会和所在城市比较熟悉。李奉臻坦言,西安的路很好认,一来到天津就傻眼,老是问别人怎么走,和同学一起骑车,迷路是经常的事。
大二那年,他和同学去北京、上海旅游,发现北京和上海都有《北京人手册》、《上海人手册》,依据手册上提供的电话、门牌号码,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找的公司、单位,手册在书摊、大酒店都能买到。可天津市就没有,在李奉臻眼里,在这一点上与国际化的大都市不相符,1000万人口的城市,也应该有一份指导在天津工作和生活的人衣食住行的指南。生活在天津,老百姓也希望有一本这样的手册。2008年奥运会就要到了,要是有一份这样的出行手册,也会给外国朋友带来方便。在这个想法的催动下,他决定编一本《天津人手册》。
2007年7月22日,也就是一放暑假,李奉臻决定马上做这件事情。当时做这件事有许多困难,一是毫无经验,这么多信息的收集,无从下手;二是没有资金和社会的支持。但是困难并没有阻挡住李奉臻做这件事的脚步。他决定在开学前做完这件事。
7月28日,李奉臻找到了他的好朋友李玉虎和8个同学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由于李奉臻是天津工业大学“三研会”的会长,与其他高校“三研会”的同学熟悉,他又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找到了16位志同道合的参加者,一共25人,他们在天津工业大学开了一个简单的碰头会,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从组织上、人员上奠定了《天津人手册》出版的保证。
受尽委屈终不悔
在开始沿街搜集信息之前,25名学生首先对天津的道路、街道进行了统计,市内六个区外环以内的街道共有998条,他们把25个人分成了6个小分队,每队4名队员,2人一组,负责对沿街的店铺,单位进行了统计。要求逐一准确地询问记录单位或商店的电话号码和地址、邮编,计划25天完成。长一些的街道,像程林庄道,一个人跑也得跑两天。短的街道,就一个人一天跑4到5条。
7月底、8月初的天津,正值伏天,天气炎热,每天队员们汗水淋淋,穿行在大街小巷收集电话号码和信息。
因为是学生,自行车就成为他们收集信息的重要交通工具。为了方便返回,他们推着自行车一步一停地调查,有一个队员进门采集信息,出来时自行车就丢了,郁闷了半天。李奉臻也有一次这样的遭遇。那天他去滨江道采集信息,不知道哪能停放自行车。结果出来的时候,自行车没有了。正在沮丧之余,在“滨江道综合治安管理处”看到了他的自行车。好说歹说人家要罚款20元,还要中午12:00管理的人来了才能交上。他们为了拿回自行车一直等到下午2:00,负责的人来了,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李奉臻说是大学生,又问“为什么要乱放自行车”,李奉臻说要编一本方便天津人衣食住行的出行手册来在滨江道收集信息。不知道这儿不能放车子。管理的人一听这事,很吃惊也很新鲜,马上拿来一把钥匙把大锁打开了,把自行车还给了李奉臻,也没有收罚金。管理人员认为编《天津人手册》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收集信息并不容易,有的个体老板不愿意提供地址和电话号码。有一次,一个女生为收集一家服装店的电话号码,就对老板说:你家的服装好,要带同学来一道买衣服,老板就给了这个女生一张名片。可同组的另一个同学经过这家店时以为他的搭档没有搜集过该店的信息,于是,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去和老板交谈并收集信息,老板一听,马上有了上当的感觉,非叫这名同学把他的队友一位女同学喊回来,把名片要回,把本子上记录的信息全部删除掉,否则就不让该同学离开。后来电话联系到那位女同学,她返回后按照老板的要求删除了信息并道歉,老板才放他们离开。这样的尴尬事他们每天都要碰到,因为很多人并不理解他们的工作意图和心愿,受委屈也成了家常便饭。在这当中有3名同学经不住劳累、酷热、工作的艰难,在中途退出了信息采集队。但是其他22名同学坚信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仍全力以赴,毫不动摇,锲而不舍地工作,并坚持到了最后。
为了保证信息采集工作按时完成,李奉臻为这支团队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天下午5:00以后汇报工作,走访完了规定的路线没有?采集到了多少条信息?每5天以后,各组召开碰头会,看看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查缺补漏。完成一天的任务,就在这一天的工作计划任务表格上打一个对勾。每5天以后就在工作计划总进程表格完成了的任务上打一个★,有序的工作进程,保证了信息采集工作的如期完成。当8月30日这天,李奉臻走完了天津市的最后一条街道——津静公路,采集了最后两条信息,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这天下午, 22名同学从天津市的各个区聚集到一起,他们每一个人当时都特别激动和兴奋,30天的汗水终于汇聚成了这将近三万条信息,信息采集工作终于胜利完成了!
天道酬勤,苦尽甘来
在学生们收集了998条街道的3万余条电话号码、地址后,他们又对这些信息逐一加以核实、确认。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他们从网上联系到北京的一家教育单位——全国教师教育学会,认识了这个学会的副秘书长于新北老师,并与他结成忘年交。
于新北老师对于学生们编《天津人手册》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也被他们的艰苦努力和顽强毅力所打动,决定帮助他们联系出版单位。最后,地质出版社同意出版《天津人手册》,但也对该手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9月1日,距离开学还有1天时间,李奉臻和同学们对这3万余条信息进行了筛选,把没有电话号码的全筛掉了,留下了26000条信息。
9月6日,李奉臻把26000条信息交给了于新北老师。地质出版社看了这些内容以后,提出要分类,分区,分行业,并说这26000条信息有的是没用的。李奉臻和他的团队忍痛把信息从26000条筛选到6500条,又花了10天的时间组织大家逐一核实,确保电话号码准确无误。这时已快到10月份了,剩下的工作就全交给了“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和地质出版社。
2007年12月23日,《天津人手册》印出来了。2008年1月1日出版发行,天津市还举行了小型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全来了。1月10日,《今晚报》、《城市快报》、《每日新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生活频道”、“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节目”都对这件事做了报道。这件事情成为大学生热爱天津的一个范例。
在拿到《天津人手册》时,22位同学激动万分,有的甚至掉下了眼泪。回想起去年暑假靠着双脚度量天津,凭着一张嘴问遍商家店铺、单位时的情景时,李奉臻对我们说:“这本书里融汇的不仅是天津的实用信息,更凝聚了天津大学生的梦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