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之初,苏州外国语学校有19个小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她们与其他同学穿的衣服不一样,统一穿着“公主裙”,梳着同样的发型;别的孩子只有一个班主任,而她们却有4个,这就是新开办的首届女子艺术班,也就是媒体所称的“淑女班”。这些女孩子均来自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家庭,其中不乏一些在苏州工作的外籍人士。当然,光有经济条件是不够的,报名的学生还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来角逐有限的名额。
记得早在两年前,在国内著名学府浙江大学就有各专业的40余名女生,经过自荐、推荐、考核等诸多环节脱颖而出,有幸成为该校“白领女性塑型班”的首批学员。按照主办方的说法,该校的“淑女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秀外慧中、学贯中西、品位高雅、多才多艺”的未来优秀白领职业女性为目的。是什么让这些知识女性钟情于淑女学堂呢?对于淑女教育又应该如何评价呢?
不言而喻,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修养和文明举止的新一代职业女性,已经显得尤为迫切。过去,我们提倡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女人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时,女学生们普遍喜欢的是那些“铁姑娘”式的人物——她们往往表现出男人化的刚毅、果敢,不囿于儿女私情,不随便流眼泪,事事爱与男人们比试高低。但现在,羡慕这些的人不多见了。
笔者认识的一位中年女人,年轻时是工厂里的“铁姑娘”队员,那时她最信奉的是女人能顶“半边天”。可后来工厂濒临破产,她不得已下岗回家,因为丈夫做生意赚了钱,她回家当起了“全职太太”。现在,她对上大学的女儿的教育也完全以培养“淑女”为标准,目的就是让女儿毕业后能有一个体面的职业,最终找到一个有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如意郎君。
近百年来,妇女冲出厨房、走向社会,一直是中国女性寻找解放、渴望进步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言而喻,对于身处职场的白领丽人们,理应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获得社会很好的评价。说真的,对于“淑女教育”,人们并不应过多地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但让人忧虑的是,这样类型的教育极有可能将“淑女教育”异化为“贵族教育”,从而强化了早已被冲淡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可能让百余年来妇女解放的成果大打折扣。
现在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只有那些来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好中选优的女孩子才能接受“淑女教育”,岂不是在暗喻以往或现在由于囿于经济或其他条件限制,没有享受到“淑女”教育的大多数女生们,都是些缺乏才气、素质不高的“粗女”吗?不可否认,现代女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理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她们经过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熏陶,增长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在品德、修养、审美和心理等诸方面都能获得同步发展。
当然,在倡导办学模式多元化的今天,对于“淑女教育”我们可以理解,并且也能为社会所包容,五十多个家长不惜重金来争夺20个名额也证明,这样的办学是有社会需求的,但是这种需求不能被扩大化,否则对教育,尤其是对广大女孩子来说是种误导,这种需求只能是一种特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