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在和平区南市街清乐巷社区内,来自天津市首个外来工子女学校华安街小学的数十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和平区社区教师的组织安排下,来到社区图书室参加暑期课外阅读活动。孩子们边阅读边交流,书籍里的内容立刻吸引了他们,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暑假生活。
本市不仅积极安排外来工子女的假期生活,还从各方面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与本市居民同等的优质教育,为来津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截至今年上半年,在津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共90453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0.14%,入学率达95%,占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7.46%。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津受教育水平位列全国前三。
目前,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为74005人,初中为16448人,分别占本市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3.88%和4.58%。从发展趋势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将以万计逐年递增。他们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人口大省,集中在本市滨海新区和郊区以及市郊结合部中小学就读,绝大多数学生在公办学校学习。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本市就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列入全市“普九”规划,现在初步形成了外来工子女同本市居民子女共享优质教育的局面。
从2002年起,本市小学和初中招生文件中都明确,公办学校要按照属地原则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强,学生就学时间长短不一的特点,采取措施保证他们留得住、学得好。市教委组织各区县教育局为外来工子女建立临时学籍,并纳入全市大学籍统一管理。但对他们入学、转学的时间不做严格限制,保证随来随办,为他们受教育开设“绿色通道”。
本市各中小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居民子女在评奖、评优、入队、入团、毕业、升学等方面同等对待,维护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正当权益。外来工子女在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就读,其缴纳费用与本地学生相同。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本市通过建立扶助基金和减免各项费用等措施,保证学生就读。今后,本市还对接收外来工子女入学的学校在办学经费、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各区县的街道社区也承担起动员、组织和督促本社区外来务工人员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任务。同时,本市重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送孩子入学的自觉性,使家长能配合学校让孩子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地区,文化基础与本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原地的教材与本市也不一致,造成学生就学后学习困难。对此,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坚持面向每一个外来工子女学生,选派有经验的教师为他们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并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成长状况进行定期分析,加强个别辅导。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一些区县专门为流动人口子女开办了寄宿小学,还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解决中午就餐问题。在文艺、体育、思想道德教育上,本市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加强教育。每年一度的全市学校学生文艺展演专门设立了农民工子女专场。全市25个市、区少年宫、活动中心和场馆等校外教育场所定期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