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年学术期刊与青年发展”研讨会召开

网友投稿  2018-12-19 08:08:08  互联网

内容提要:12月16日,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青年学术期刊与青年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2月16日,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 青年学术期刊与青年发展 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促进青年学术期刊适应新时代期刊的发展,推动学者与编者的互动交流,开辟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打造新的学术品牌,共同为我国青少年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会议仅仅围绕青年学术期刊如何适应共青团改革、聚焦青年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学校党委书记倪邦文出席会议并致辞,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玉林主持会议并做了总结发言。陆士桢、张耀铭、仲伟民等专家和期刊编委会委员、编辑等出席会议。会上,风笑天(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导)、张华(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建龙(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石国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马中红(苏州大学教授、博导)等专家学者被聘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编委会委员,倪邦文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倪邦文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央团校的改革情况。改革后中央团校将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把握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这一根本定位,聚焦团干部教育主责主业,通过剥离学历教育,创新办学方式,突出政治培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校的改革对《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办刊宗旨、定位和内容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用学术的视角、学术的语言来解读党的理论主张、政策,并贯穿到青年工作当中去。要研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机制。要研究青年、青年工作、青年组织和青年政策,通过办好期刊来推动学校的学术发展和智库建设。

《清华大学学报》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仲伟民在致辞中表示,近几年青年学术期刊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更名后,成绩显著,期刊的定位越来越明确,聚焦当代青年工作研究;主编编辑策划意识不断增强,名家文章越来越多。但是,在全国期刊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青年学术期刊与其他综合性期刊一样,面临巨大的挑战。青年学术期刊如何在突出工作重点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加强研究青年领域的问题,如何从青年的 圈子 中突围出来,立足青年又不局限于青年,值得研究思考。

《新华文摘》原总编张耀铭在发言中祝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这一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全国的学术期刊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青年学术期刊概莫能外。办好一个期刊,重要的是领导要高度重视,要认识到期刊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灵活的办刊机制,给予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期刊要注重跨界研究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跨界研究的学术人才,将期刊打造成青年研究的智库平台,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姚申回顾《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后,肯定了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一个优秀的主编对一本学术期刊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体现在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选题的策划、刊物特点等的把握上。他希望《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综合刊物向专业刊物的转型中,突出科学性和前瞻性,重点抓好青少年研究,以及青少年关心的社会政治等重大问题,同时不要被评价体系牵制,办好自身刊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阐释了目前国内青年学术期刊的定位和价值,强调期刊要有鲜明的特色,要有实践研究。要建立学科化的青年研究体系,借助其他学科理论研究青年问题,重点关注社会化的青年,聚焦青年价值观、青年公共政策,突出在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领域中的优势,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张华认为,研究青年问题要有开放性的思想、拓展新的学术平台,不仅聚焦国内青年本身,还要放眼国际、关注国际青年动态。同时,青年学术期刊要壮大作者队伍,发表具有时代感的文章。青年发展与青年参与是目前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青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 故事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全国高校校报协会理事长张树辉表示,青年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青年问题和青年工作的研究,也离不开青年研究队伍的培养。青年学术期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的青年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也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应该聚焦青年群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青年面临的全新挑战。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周晓燕汇报了近年来的期刊工作。她表示,将认真听取专家们的建议,在办刊宗旨和办刊内容上做出调整,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年发展的重大决策,紧紧抓住当今青年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推动青年研究领域的开拓和新的学科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学术天地,打造一个新的学术品牌。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风笑天提出,刊物的发展要考虑社会评价,沿着学术规范化的道路来推进。青年类学术期刊的发展要关注 青年心理 、 青年教育 、青年职业发展、青年婚姻家庭、青年组织、青年工作、青年问题、青年亚文化等8个方面,体现研究的学科化,应以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在发言中表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要成为整合当前国内青年研究最高学术成果的阵地,成为展示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研究成就的重要平台,成为彰显党的群众工作、青年工作的旗帜,将期刊建设成为党在青年工作的智库。《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可以培养一批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队伍,从政治与学术相统一的角度入手,加强对政党政治视域下的青年研究,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着力构建青年政策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潘国琪认真对2018年《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选题策划方面围绕重大事件和活动策划栏目、组织稿件,体现出编辑团队的政治敏感性;专题策划有助于对问题研究的深化、避免碎片化。总之,全年文章的学术质量较高,在编校上达到了优秀,特别是引文的精准度值得点赞。希望编辑团队再接再厉,将编校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剑将《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应该划分为三大版块:理论研究和共青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传统学科的跨领域青年的研究。这三大版块的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其文章质量标准要求也应有所区分。目前的青年研究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亟需突破;办刊既要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也要重视期刊评价,从评价中发现期刊中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南京大学CSSCI中心负责人沈固朝认为,目前期刊界主要从被引和被摘转的角度评价刊物质量,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未来应创新和改进方法,吸引学术同行共同体参与评价,实现从以影响因子指标的评价,以学术创新力为重点的转型。青年类学术期刊应认清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相结合这一特点与定位,拓宽研究领域;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带动青年社会科学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石国亮认为,期刊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前沿学术平台,要突出期刊的规范化发展,增加高质量意识,推行匿名评审制度,尽量采用在线匿名审稿系统,以提高期刊的质量;要坚持研究的问题导向和学科化发展方向,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要强化青年学术期刊的超前意识,突显自身的特色,打造青年学术期刊的权威影响力。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马中红认为,作为青年学术期刊,应当承担起搭建一个学术对话平台的责任,抓住青年的核心问题,用学术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我们的研究不是伪命题,而是真问题;希望我们的研究领域不局限于青年,要有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介入,发现新的青年现象;希望我们能研究众多青年现象背后的关联性,用新的研究方法,真正建构起中国青年理论与青年文化研究的框架。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玉林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宝贵的思想和智慧,大家的建议深刻而中肯,对期刊的定位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我们将细化研究办刊工作并抓好落实。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为期刊组约优质稿件,推荐优秀人才;更希望大家撰文赐稿,在我刊上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相信诸位专家和学者的鼎力相助一定能够有力推动青年研究的发展和共青团智库的建设。

(作者:周晓燕,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刘向宁,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副主编)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4-27/xw_373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