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等联合举办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线联平,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副社长李青,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邵文杰等相关领导听取会议报告并讲话。来自首都高校及外地高校相关专家、学者共计80人参加会议。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破土动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高等教育领域重复建设、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有所显露。本次研讨会立足提升首都高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关注首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最新改革趋势,以此提升首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促进首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
会议指出,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水平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的质量则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尽管不同类型的大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质量内涵的表述各具特色,但其核心内容基本是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与影响等要素组成。为了实现提高质量的目标,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可行的路径,积累成功的经验。一是国家提出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方针,促使进入“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大学都要在提升质量上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找出现状与“一流”水平的差距,并且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深化改革,以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二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要求,更多的大学在思考,如何在合理定位的前提下,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和方位。换言之,即便不是“一流”,也要建设成高水平大学。高校要不断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加快课程体系的更新,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三是首都高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北京建设成和谐宜居的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成为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王永生表示,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成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水平高等教育的新期待,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温向明表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序列的顶端,承担着创新升级、人才升级的双重使命。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造性变革,也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换代。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学校通过建设泛在共享的学习环境,实践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个性化培养能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提质增速,着力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晓纯、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王晓燕主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王永生、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温向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宇红、慧科集团首席战略官陈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李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夏敏、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孙芳围绕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探究、“双一流”背景下审核评估、高职教育发展策略思考、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模式探究等方向作主题发言。
据了解,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征文活动,共有3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50位作者(包括中科院院士,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长、专家学者和一线管理者等)参与征文活动。截至12月,《北京教育》(高教)共征集征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