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用双脚丈量土地 用理想抵达远方

网友投稿  2022-02-21 00:00:00  互联网

黄志群教授在野外为学生上思政课 开展专业思政领航行动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观测 陈庆华副校长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充分发挥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独特优势,创建地理学科思政育人模式。学院与龙岩市林业部门、中国地理学会、人民网成员企业福建省文华贞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全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设立6个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构建政府部门、高校、学会、企业四维联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构建“科学研究—实验实训—理论创新—野外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工程;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合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讲政策、开视野,在实践课程中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与我们地理学科有什么关系?”“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中国为世界作了哪些贡献?我们能为国家作哪些贡献?”在龙岩上杭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汇过程研究的生态样地上,学生们以“林”为幕,以“地”为席,共同聆听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志群教授的思政课“站在国家发展关口:中国青年发展大有作为”。

    黄志群教授以全国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多样性、功能性的特点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为案例,阐述如何运用地理学、生态学专业知识与科学实验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他指出,国家之兴盛,吾辈当自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每一名中国青年的职责和使命。

    近年来,地理科学学院邀请众多地理科学家在野外实践平台开设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化与人口健康等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大思政”的空间格局,将专业实践的“思政小课堂”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祖国建设发展大局。

    朱鹤健教授、郑达贤教授等一批学科领域名师发挥引航作用,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主题教育和“瀚海明塔”学生成长领航行动,融思政教育于专业教育,实现学生思想成长与知识提升有机统一,切实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树理想、增知识、长才干。

    讲原理、练本领,在实践训练中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2021年10月13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举行了2019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赴武夷山野外实习动员会。

    学院实习带队教师陈志强认真讲解了野外实习的相关计划,并要求学生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重点学习掌握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一个理论”,红壤、紫色土、茶园土、水稻土“四种土壤”,气候、生物、岩性、时间、人为活动“五大要素”和剖面设置挖掘、剖面观测、样品采集处理“三项技能”。

    组织全体学生到野外实习,已是地理科学学院的“常规动作”。多年来,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前往武夷山、巢湖、永安等地开展“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多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地质地貌勘测、土壤样本分析、植物种类辨别等多种实验训练。

    “武夷山土壤的性状与它的植物群落分布有什么联系?”“武夷山的植被与闽侯县的植被有何地域差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曹裕虎表示,实践教学课程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量变与质变规律”“实践与认识”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总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2021年4月18日,在上杭白砂国有林场,依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多样性、功能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庆华就“遵循自然,探索林业科研”“践行生态文明,开展碳汇试验”等内容为学生现场授课,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多次前往教学实践基地,深化推进高校、政府部门、企业联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及人才培养。据介绍,学院依托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6个国家、省级科研实践平台,每年组织1400多名学生赴野外开展专业实践,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原创性、接地气的学术研究,有力地践行了“两山”理论,增强了“四个服务”能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负责人杨玉盛教授)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陈松林教授负责的《“三融合”理念下的高校理科专业思政教育创新与实践》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培育);《家国情怀教育:S老师在“城市化”教学中的探索》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

    讲精神、增自信,在实践考察中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自2009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北京大学等7个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连续11年举办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每年组织学生前往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山东等多地开展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信息等实习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吴福忠表示,在跨区域联合实习中,通过讲座授课、野外考察、学术研讨、学术报告、主题辩论等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奉献精神;带领学生感受祖国壮丽河山和千年文明,激发爱国热情;在大规模、跨区域的深度交流融合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参加2021年中国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暑期高校地理学联合实践的学生王森珍说:“极端的寒冷天气让我们了解并亲身体验了地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让我们领悟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奋进精神和意志品质,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各高校交流融合,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提升了科研能力和学术自信;我们在感受天山冰川独有的景观之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升华了爱国之情。”

    除了跨区域联合实习,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还时常带领学生进行各种野外实践,讲精神、增自信,在实践考察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学院谢锦升教授便是典型代表之一。他多次带领学生进行湿地观测与研究,以站点建设的意义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意义,鼓励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将家国情怀融入科学研究,深刻理解和领悟“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了地理学专业学生“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理想抵达远方”的实践情怀,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也收获满满:2018年,学院“美丽乡村”社会实践队获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9年,学院“一路随‘丝’”实践队在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中获上级领导来信表扬,学院获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戴文远等7人获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抓手,也是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学院将继续发挥地理学“经世致用”的学科作用,努力打造“四个一”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即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的地理课程教师、打造一批融入思政元素的地理示范课程、共建一批地理学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让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把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让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大学生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

    (周志强 涂怡弘)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2-27/xw_398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