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削木、画图、制模、刀刻、打磨……每一天,黄仕法都重复着相同的步骤,但是在这个木匠后代的心中,认定了自己要走不一样的路。
从入读美术学院到大学毕业,黄仕法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继承木匠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木匠手艺人。
削木、画图、制模、刀刻、打磨……每一天,黄仕法都重复着相同的步骤,但是在这个木匠后代的心中,认定了自己要走不一样的路。他以收留的流浪猫“雪糕”为对象,设计了千姿百态的猫咪木作;以手工为元素开设木工课堂,“圈粉”一批年轻人。忙碌时,他可以静坐一个月磨出600块木头作品;悠闲时,他安心做一名全职“铲屎官”,观察猫咪的日常。黄仕法坦言,如今像他这样的年轻手艺人正在增加,所走的路径也不再是传统手艺人的模式了。
机缘巧合:毕业作品卖了一万元拿去创业
黄仕法是广东河源人,在他自小长大的村里,有很多位木匠,包括他父亲。早期,长辈们主要从事家具制作,接单制作交货,维持生计。由于工厂化生产的普及,手工木匠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因此,黄仕法所在的木匠村很多人已经不再从事木匠生计。
高中毕业时,黄仕法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工艺专业。2014年大学毕业时,他原本早就找好了一个公司的设计岗位,准备按部就班地去工作。然而,毕业展上的一个机会,改变了他原来的轨迹。
早在毕业展前,为了设计毕业作品,黄仕法把自己关了数月做大型的木型作品,在空闲时间他就设计一个个可爱的实用木作,以调剂设计毕业作品的固定思路。结果令他意外的是,在毕业展上,这些实用的小木作引起了一位书店负责人的注意,并询问他是否愿意接单为书店做一批木架。而他亲手做的小木作在毕业展上也被一扫而空,加上其他一些工艺品,黄仕法共获得了一万元收入。黄仕法觉得,既有订单又有现金,可以考虑去创业了。
看到有创业的机会,黄仕法与高中同学曾金稳选择在大学城贝岗村租了一个出租屋。最初,经济条件紧缺,他们只买得起简单的刀具。后来,订单逐渐稳定,他们转战南亭村,租下一栋三层高的民居,将三楼的阳台开发成机械间,一楼是成品打磨区域。
将大块木头切割后,在削木的过程中,空中飘满了大片的木屑,戴着口罩作业的黄仕法早已见惯不怪。终日与木头打交道,他养成了每天“打卡”的习惯,早上九时准时开工,有时可以静坐一整天。
有订单就有生计。曾有一次,二人接到了一个急单,需要为一家公司设计制作600个小金鱼手机座木作。于是,二人日夜加工,终于把600块木头打磨成形,顺利交货。但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客户有时不满意拿到的木头作品,会直接弃单。空闲的时候,这个木匠是一名全职的“铲屎官”,他以收养的流浪猫“雪糕”为模,设计了千姿百态的猫咪木作,通过销售维持生计。
对话:传统手艺需要“新玩法”
不知不觉间,黄仕法的木工工作室已经存活了三年,对于从事传统手艺的同龄人来说,能生存下来并不容易。每次回到河源老家,遇到以前做木匠的长辈,他们会好奇地询问:“你怎么还做木工啊?能挣钱吗?”这个问题,在刚毕业时,母亲也曾询问过。
黄仕法认为,时代在发展,从事木工活不能总是依照父辈一代的路径走。他先是虚心向老木匠人学习木工的造型、拼接技术,继而以个性化设计的方式为传统的木工增加附加值。与此同时,他开办了木工课堂,让年轻人自己动手制作作品。令他惊喜的是,木工课堂的粉丝基本上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对于自己制作木头作品展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些粉丝当中,有来自公安领域的人士,希望为女朋友做一件手工作品;有一位以前是海员的父亲,带着女儿过来,自己动手做了一条鲸鱼的木头项链,折腾数个小时,戴在身上高兴而归。
黄仕法说,现在像他这种从事手工艺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以在大学城为例,在贝岗村和南亭村就有数个年轻人开设的手艺工作室。他们互相交流,共同探索生存之道,与以前手艺人的生存方式已经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