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工业大学,有一支特殊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共有58名本科生和13名研究生,他们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该团队致力于北斗导航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多年来不仅在“北斗导航自主航行器”“北斗Ⅱ+惯性测量的山体滑坡灾害监测”“北斗Ⅱ高空气象参数探测”等方面取得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成果,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高水准国家级赛事中频频获奖,还获得了2016年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作为该团队的“总教头”,1979年出生的夏娜教授早已将第一课堂的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中。“我的培养方针其实很简单,就是抓得很紧。”据夏娜介绍,队员每周都要在例会上汇报进展、提出问题、接受考评。
如今,在合肥工业大学,越来越多的老师像夏娜一样,在担负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第二课堂中,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当作一个专业教师的“分内事”。与此同时,学校把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基本考核要求之一,同时在教学考核、考评机制、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保障,使得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协同
为了构建“立德树人、能力导向与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合肥工业大学在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全校党政领导和广大师生要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按照“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明确和制定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划课程地图,建立课程关系图,修订、制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及授课特点制订课程目标,将各类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在此基础上,全校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统一体系,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路线图,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每门课程、每项活动和各个管理环节上。
作为一名专业老师,夏娜表示,“我的课堂教学中,一半是基础理论,一半是实验室的内容,目的就是将本科生从教室吸引进实验室。”在他看来,这是“仰望星空”的阶段,不给学生设置任何禁区,就是要调动其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而对于研究生,他的要求则是,“接到录取通知书,就来实验室报到。”在他看来,“这既是抢出了半年的学习时间,又让他们在实验室里接受工程技术实践的磨练。”
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不久前,该校出台了新规——学生专业课成绩不再“一考定音”,期终考试的笔试成绩只占40%左右。
此外,学校还出台了一项新政——单纯的指导研究生工作不再计入工作量;而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以及指导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计入教学工作范围。“显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应成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政策导向,推动教授们来给本科生上课,并且能够亲自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该校教务长陈翌庆说。
“第二课堂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必须是有章可循,与第一课堂的教学体系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据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黄景荣介绍,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标准”,完善实验、实训、实习等各类教学大纲,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将学生的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与党团和学工部门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克服过去大学教育中,教学科研活动与党团学工部门的活动“互不衔接”的问题。
增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校团委牵头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创新共青团工作模式,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和成果,使这份“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一方面让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有效增强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使校内院系、部门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视度、参与度、支持度不断提升。”让该校团委书记南国君感动的是,不久前校团委正在组织开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的校内选拔赛,学院、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无需挨个院系组织动员部署,结果征集上来的项目作品有200多个,较往年成倍增加。
据统计,合肥工业大学每年有1000余名本科生主持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生5000余人。在2016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该校成为年会参展项目、进入决赛和获奖项目最多的高校之一。在2016“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该校荣获两项金奖。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高校。(王磊 通讯员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