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4月11日,海南省万宁市北大镇内罗村委会坡麻田村,吴光明和吴志平在没来上课的学生家做家访,给学生补课。在这里,学生请假缺课的情况并不罕见。
4月11日,海南省万宁市北大镇内罗村委会坡麻田村,吴光明和吴志平在没来上课的学生家做家访,给学生补课。在这里,学生请假缺课的情况并不罕见。
4月11日,海南省万宁市北大镇禄马学校大华寮村教学点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3月8日,大华寮村教学点,吴光明旁听吴志平讲课。
4月11日,大华寮村教学点,学生们围观上课用的电脑。这是该教学点第一次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见到电脑。
3月8日放学后,吴光明用摩托车送学生回家。早晨,家长要上山割胶,来不及送孩子时,学生也会自己到吴光明家里,坐两位老师的摩托车去学校。
3月8日清晨,一位苗族家长送孩子上学。
3月8日,吴光明取来国旗,准备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进行大华寮村教学点的第一次升国旗仪式。经过升级改造,这片空地将成为操场。
3月8日,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教室前的空地上玩耍,吴志平坐在摩托车上看手机。
距离海南省万宁市区40多公里的大华寮村里,有一个只有11名学生的教学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今年61岁的吴光明是这里唯一的教师。两年前,他的儿子吴志平从外地返乡,准备接过父亲的教鞭。今年,吴志平正式走上了讲台。
大华寮村藏在六连岭的深处,从万宁市区开车去要花一个半小时。“这里是苗族聚居的村寨,孩子们的母语是苗语,对普通话和海南话相对陌生。” 万宁市北大镇禄马中心学校校长苏默启说,语言不通是村里孩子上学的主要障碍。
万宁市北大镇禄马学校大华寮村教学点不大,对村民却十分重要。目前在校的11名学生,年纪最大的7岁、最小的4岁,都需要在这里学习3年左右,学会听说普通话、读写简单的汉字,才能到20多公里外的中心学校就读。
据苏默启介绍,由于教学点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许多外来任教的老师又无法与孩子交流,难以适应,来了就走,甚至不愿来。1979年,23岁的吴光明高中毕业,村干部找到他,希望他能回村里当一名民办教师。“作为从苗村走出来的人,我理解苗村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吴光明走上了讲台,一站就是37年。其间他也曾有过几个同事,但据曾在这里就读的吴志平说,其他教师退休或离开后迟迟没有新老师来,大多数时候为孩子们讲课的只有他父亲。
从吴光明的课堂上“毕业”的1000多名苗家孩子,覆盖了方圆数公里内的家庭,这其中就有他的儿子吴志平。
今年27岁的吴志平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在家乡教书。他回忆,小时候村里经济条件不如现在,他是同龄人里唯一一个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的。
从江西南昌的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吴志平在南昌和海南三亚都当过体育教师。除此之外,他也像留在家乡的其他同龄人一样,学着开过挖掘机等。他很快发现这些工作“不适合自己”。
他说:“大城市的生活我也很喜欢,但我选择回来,是因为我喜欢教书,喜欢苗寨,喜欢这里的孩子。”
过完年,新学期开始,吴志平正式走上这个苗村学校的讲台,成为一名代课教师。
其实,吴光明在2016年年初就已经退休。退休的第二天,他一如既往地回到学校上课。今年年初,因为颈椎病和头痛,吴光明的身体状态大不如前,教学任务慢慢转移到儿子吴志平身上。“早上我妈把洗好的衣服拧干放在一个桶里,他(吴光明)也提不动了。”吴志平说,父亲身体不好,退休之后工作没人接替,也是他回乡的原因之一。
“咬着牙齿,送气,呲……”从拼音的声母、韵母,到发音技巧,吴志平教得细。他会耐心地纠正学生的发音,带着他们反复朗读。得益于自己掌握普通话和苗语,他不时用“双语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先用苗语讲,然后逐字翻译成普通话,带孩子们反复练习,这是父亲教我的方法。”
使用“双语教学”并不是最大的难题。吴志平说,时常会出现学生进度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拼音和写字,也会做20以内的数学题,而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插班生可能连笔都还不会拿。如何协调也是一门学问。
吴志平上课的时候,吴光明偶尔会坐在最后一排旁听,晚上父子俩一起备课,交流心得。
由于有些孩子的家离教学点较远,路上还要翻山,吴光明早上常骑着摩托车接孩子们上学。而如今摩托车的引擎声还在,骑车的人是这对父子。后来,为了方便儿子去城里听课交流学习,也为了儿子找女朋友,吴光明给吴志平买了辆小汽车。海南的夏天来得比较早,4月初已经时常是气温37摄氏度的艳阳天。中午吃过午饭,吴志平会开着新车载着孩子们从家里回学校。
提及自己的生活,吴志平说:“27岁不想找女朋友,那是骗人的,可哪有时间去找。” 在不上课的时候,他像当地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要跟着父母上山割橡胶。家里出了两个代课教师,吴志平说亲人都很支持他们的工作。现在家里的堂妹也在他的建议下进入了一所师范学校就读。
中心校长苏默启说,万宁市教育局已在全面规划大华寮教学点,校园环境整治正在进行,学校的各项设施也将日趋完善。学校现在有了可以举行升旗仪式的小操场,围墙也即将修起来。
“学校会越来越好。”吴志平期待着有朝一日,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袁琛摄影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