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武汉地区高校蹭课联盟QQ群里签到、打卡、分享读书笔记,成为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学生王庆勋的日常生活。
在武汉地区高校蹭课联盟QQ群里签到、打卡、分享读书笔记,成为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学生王庆勋的日常生活。每天,这个拥有1000多个小伙伴的QQ群,还会被大量的人文社科讲座、公选课等信息资源刷屏。
这是一个跨武汉5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公益组织,蹭课联盟打破了校际、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让普通高校的学子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听优质课程,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获取人文讲座信息资源。“上遍武汉所有大学,去蹭他们的每一场讲座和公开课”是蹭课联盟成员的目标。
1月21日,蹭课联盟迎来了她的第3个生日。几位创始人没想到,最初自己蹭课时的一个创意,而今已经惠及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人群。
3年前,华中科技大2011级学生刘灿常去武汉各大高校蹭课。他渐渐产生了一个念头:把不同学校的各种课堂信息共享,这样蹭课岂不更方便?
交流中,同校2012级学生王贤玮和武大2010级学生孟政典也有类似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设计通过QQ群和一个独立运营的微信公共账号“武汉蹭课”提供武汉各大高校的讲座、课程等信息。
QQ群创建一个月后,便吸引了武汉地区50余所高校的1000多名学生入群。群成员主动在群里分享有价值的讲座信息、推荐各高校的优秀公选课,分享各类学习资源、读书感悟,也会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长江大学2013级学生吕慧亮至今对第一次参与蹭课联盟线下交流活动记忆犹新。他和华科、中南财大、华农等7个高校的20多名学生相约去湖北省图书馆听了一场主题为“论读书”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他们并没有离去,而是围成一圈分享各自的读书体会与读书方法。“大家畅所欲言,直到太阳西斜还不忍离去,最后省图书馆的保安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感觉在学校一个星期都没说过这么多话。”吕慧亮说。
刘灿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为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他又成立了知行读书沙龙。沙龙建立之始,刘灿请来国内外不少学术大咖担任嘉宾,启蒙学子们的思想,包括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南大哲学与法学教授顾肃,中国社科院教授石衡潭,武大政治与公管学院教授刘伟。
这些“学术大神”是如何“搬来”的?刘灿说,秘诀是“搭顺风车”,比如某个学校请名师来讲座,他就顺便联系。有一次陈志武回国出席华科经济学院20周年院庆,刘灿从朋友处要来电子邮箱,提前3天给他发了邀请函,陈志武欣然应邀。当天在经济学院作了半小时的演讲后,陈教授去沙龙又和同学们聊了1个小时,后在秘书的催促下才匆匆赶往机场,让学子们深受感动。
除了嘉宾座谈会,沙龙还以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展开。比如提前一个月发布活动书单,这些书都围绕一个主题,报名者花一个月读至少一本书,在活动当日进行演讲,交流思想、锻炼口才。
蹭课联盟还会利用假期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新知识或者一门技能。1月19日,武汉蹭课联盟运营部发起了为期20天的微信排版编辑与海报设计学习。这支学习小组是由武大、华科、华师、武科大学等8个高校1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从2015年2月的线上阅读小组开始,像这样自发的“抱团”学习在武汉蹭课联盟已举办了10次,累计1600人次参与。
去年6月,刘灿等5位蹭课联盟的毕业生自掏腰包租下一间4室2厅的房子,成立了启林青年坊,结束了蹭课联盟线下活动打游击的日子。蹭课联盟群管理员李伟领介绍,他们最初是想建立一个公益图书馆,回收毕业生带不走的书本,但在一步步摸索中,这个公益性小型图书馆演变成蹭课联盟学子们固定活动的场地。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梁木生在启林青年坊作“大学期间如何有效读书”的主题分享;青年导演将能杰带着他新拍的纪录片《加一》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等等。这半年里,启林青年坊每周都会举办名师分享、观影交流、学者探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参与人员有高中生、本科生、硕博研究生以及社会人士。“这是一个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地方。”
如今蹭课联盟平稳运行着两个几乎涵盖武汉所有高校、流动人员突破7000人的QQ群,以及一个官方微信和线下启林青年坊的工作。
为了保持独立性,蹭课联盟3年来举办活动数百场,却从不接受众筹和外部资金,所有开销都由合作伙伴免费赞助或几位创始人自掏腰包解决。
在创始人刘灿看来,大学生应该走出寝室、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出专业的限制,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思想和魅力,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碰撞,与一批有思想的朋友践行理念,同时坚持人文社科的阅读与分享,这些才是比90分的成绩更重要的东西。“大学生需要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蹭课联盟营造的正是一个热爱读书、敢于争鸣的读书氛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