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潘晓来信”到“北大学生空心病讨论”

网友投稿  2017-01-09 08:08:08  互联网

日前,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主办的“青年发展暨《青年研究》选题研讨会”在京郊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青团中央社会发展部应邀派出了代表与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着“青年发展”的主题,分别从“婚姻、家庭与性别”“教育、职业与分层”“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政治态度”“社会运动、社会组织与青年发展”以及“流动人口中的青年问题”等5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赵克斌主持了研讨会。在议程第一天上午的会议中,该所党委书记孙壮志研究员代表社会学所致欢迎辞;著名青年社会学专家单光鼐研究员、风笑天教授分别代表期刊编者和资深作者先后发言,回顾了《青年研究》30余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青年研究的发展趋势。团中央社会发展部张豪副处长介绍了团中央关于青年发展工作的思路和规划,通报了全国各地青年发展实践工作的动态。

随后,5位研究人员先后从各自专注的领域和角度出发,进行了基调报告。中国社科院吴小英研究员指出,当前的青年是高度分化的群体,青年内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因此,研究中应该注意青年的异质性和多元性;青年还是一个动态变迁的概念,因此,对青年宜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进行界定。清华大学的刘精明教授系统回顾了在教育和社会分层领域的学理脉络,指出在未来应加强教育市场、生育政策、学校效应、区域发展、教育选择等因素对于教育和分层的影响,还应该关注儿童禀赋因素对个体教育获得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范雷副研究员则从1986年的“潘晓来信”开始,一直谈到2016年的“北大学生空心病讨论”,分析了近30年来青年价值观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一种“防御”,这影响了对青年价值观的深入研究;在未来,青年的价值观研究应该着重考虑到教育制度下的青年个人发展目标、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青年参与社会的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下青年区域化集中和生存压力等三个影响因素。

南京大学青年学者纪莺莺博士则从社会组织和青年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青年组织潜能的问题,认为青年的思维方式、受教育程度以及对新媒体利用的程度,使得青年具有不同的自组织逻辑。纪莺莺认为,中国当前的国家和社会关系尚处于重构的历史进程之中,青年组织的发展会在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下展开,对这一图景,目前更多的是碎片化的认识,缺乏足够多的经验研究支撑,亟须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则从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现象出发,重点回顾了中国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和父辈流动人口的顾虑有较大差异,这两类流动人口有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应该成为社会学、人口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开展研究的重要背景信息;今后关于青年流动人口的研究应该重点放在摸清他们的需求,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政策供给和流动人口需求之间缝隙的弥合。

在上述5个基调报告之外,随后又分5个分组进行了具体讨论,各小组回顾了本领域在过去十余年间的研究进展,对理论、方法、研究范式等进行了反思,探讨了未来研究中的学术空白点。与会学者认为,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给当前中国青年群体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前,青年人的健康、教育、就业、婚恋、家庭、思想状况等诸多方面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年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青年研究》副主编赵联飞是本次会议的策划人和组织者,他表示,“近年来,青年研究的领域不断延伸,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因此,更加准确地了解当前青年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把握青年研究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理和实际问题的更好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青年研究》作为专业期刊的引领作用。

记者发现,此次参会人员在年龄和职称结构上基本上是三三制,即正高、副高、副高以下等三类研究人员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而1970年以前出生的、70年代出生的以及80后的研究者也各占三分之一。而从专业来看,社会学和人口学家占了半数左右,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专业的人员构成了另一半。对此,赵联飞介绍道,年龄和职称结构是主办方刻意安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青年学者得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专业的多样性源于青年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研究领域。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4-27/xw_423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