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专家谈校园欺凌:孩子们应补上社会化教育这一课

网友投稿  2016-12-19 08:08:08  互联网

备受关注的中关村二小“学生受伤害”事件发酵多天后,学校已经聘请心理团队进驻,为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而此事所引发的讨论却并未终止,当孩子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说自己被欺负时,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校园欺凌行为到底该如何界定?如何预防校园中出现此类事件?在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看来,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根源在于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在“社会化教育”上出现了短板,而对孩子社会化学习的参与中,家庭教育是主角。

被欺凌者

家长不能

被坏情绪所“绑架”

小学5年级从外地转到北京学校的小杰,急切地想要融入到新的班级当中。由于说话夹带口音,初来乍到又没有要好的朋友,小杰没少受到班上同学的孤立和嘲笑。然而,小杰对此却是毫不在意,为了“求他人一笑”,他甚至偷偷省下自己的早点钱买了玩具“孝敬”班上的同学。在被“淘气”的学生捆绑到自行车棚的电线杆上取乐时,小杰也以逗笑了“恶作剧”的同学而感到高兴。对于这一切,小杰的家里人一无所知。一次,小杰洗澡时被妈妈发现了伤口之后,这一切才瞒不住了。这时的小杰却依然拦着妈妈,“你别去学校问,你问了我的日子更难过。”

这是温方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案例。温方表示,如果家长和学校老师观察不到位,校园欺凌常常很难被察觉,而一旦被察觉到一般就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10岁到20岁之间的孩子,正是急切寻求同辈认同感的时候,身边有人才觉得有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能受到精神上的欺凌,也有可能受到身体上的欺凌。”温方表示,出现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对于这类孩子,应该注重通过相应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成功感,在别的方面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不会再为了争取别人关注而努力。

那么,当听说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表示,孩子遭受欺凌,家长肯定会心疼愤怒,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情绪没有对错,家长出现情绪是正常的。”黄薛冰说,家长有情绪,但不能一直沉浸在情绪当中,而是要疏导情感,不要被情绪所绑架,然后再理性地解决问题。“妈妈都想保护孩子,但一定要明白:保护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健康地成长,包括挫折在内的各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孩子的成长经历,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和应对,惩罚对方不是根本目的。”

温方则表示,出现此类问题时,家长“全面”地倾听、了解很重要,不仅要听自己孩子的说法,还要听对方的说法。“要听叙述,不要插话,更不要往深处追问,因为追问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无意识地编造对自己有利的谎话。”听完叙述做相应指导时,要强调“适应”,“客观现实就是这样,对方就是不讲道理,听听孩子选择如何适应,要躲吗?怎么躲?如何巧妙地躲?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去伪存真’,帮助孩子进行解决方案的优化,比如学会自我保护,让自己强壮起来,学会向家长老师求助等。”

欺凌者

家长要教会孩子认识行为边界

“我们家孩子不就是扇了别人一嘴巴吗?”“他不骂我们,我们能打他吗?”晓航因为在学校里“欺负”了同学,被安排转进了工读学校。对此,晓航的妈妈一直愤愤不平,坚信“挨打的学生家长肯定拍马屁了,跟学校有不清不楚的勾结”,孩子间的“玩笑”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温方告诉记者,在他做过咨询的案例当中,晓航妈妈的反应代表了不少欺凌者家长的心态。在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伤害事件中,一方向另一方身上扣了厕所垃圾筐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也成了各方冲突的焦点之一。温方表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并没有太过明确的界定。按照校园欺凌问题权威专家的界定,欺凌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这三个特征现已被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所接受。然而,伤害性该如何界定等问题并没有特别清晰。“我们更多考量的是被欺凌者的感受,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不正当的待遇,在心理上产生了痛苦的感受,不接受对方的‘玩笑’,基本可以判定孩子受到了校园欺凌。”

而校园中“小霸王”的诞生,与有着类似心态的家长不无关系。温方形象地打了个比喻,孩子在家里吃的都是小桌营养餐,而进入学校准社会后吃的是大锅饭,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适应,在家里为所欲为的行为没有得到很好地矫正,因此模糊了行为边界,成为校园“霸王”。从以往的统计情况来看,“欺凌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中,校园暴力更容易多发。

此外,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欺凌行为其实也会为欺凌方带来伤害。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为欺凌方,还会鼓励这种行为,以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受欺负。然而,俗话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欺凌别人实际上是一种恶的倾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与人相处时,处处要占上风,别人比他强他就受不了,总以欺压别人取乐。长此以往,他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习惯通过拳头去解决问题,与社会规范不融,就会被隔离在社会之外,很难与他人有深入的人际关系,没有朋友、结了婚与家庭的关系也容易紧张。如果引导不好,这样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反社会倾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欺凌他人的孩子与自我相处容易不和谐,孤立隔绝的人际关系反过来也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围观者

学校要注重培养“公民意识”

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方、被欺凌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围观者”。有研究发现,围观者在欺凌事件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没有围观者的时候,欺凌事件的恶劣性质会下降,欺凌时间也会缩短;围观人数越多,欺凌者的快感和被欺凌者的痛苦也就越大。

温方介绍说,美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非常严格,除了对于欺凌方进行处置之外,对于没有阻止欺凌行为的围观者也有一定的处罚行为;而我们国家却并不是如此。“其实受罚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怎么做:你受到欺负了应该怎么做,你看到别人受到欺负了你该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公民教育’。”有专家表示,不少学校由于受到功利化教育导向的影响,只关注知识教育,而对于学生的公民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的意识都很淡漠。在温方看来,在学校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以此告诉学生,行为边界在哪儿、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正当的行为。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参与。而社会化的学习主要应该由家庭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应该发挥补充作用。”

链接:

国外如何处理

校园欺凌事件

1美国:

反欺凌法严惩施暴行为

美国从2000年以来开始立法严厉惩处校园欺凌行为,目前,全美约有45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这些法律要求学校职员见到欺凌行为时必须立即报告和干预,调查并惩罚加害者,通知家长,并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援助,预防欺凌升级到枪击。

2澳大利亚:

政府支持提供培训

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

3韩国:

开通校园暴力热线电话

韩国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热线,将学校周围二百米内设为警察负责区,并加强学校周围安全巡逻。

4日本:

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设立了“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当学校中发生因校园欺凌问题而出现自杀等严重事态时,该机构具有自行调查的权力,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调查,防止学校或教育部门牺牲学生的利益。

牛伟坤 贾晓宏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4-27/xw_424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