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近日,朋友圈里一篇“某名校校长致合唱团家长的一封信”火了。这篇文章提到,这所名校合唱团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银杯
近日,朋友圈里一篇“某名校校长致合唱团家长的一封信”火了。这篇文章提到,这所名校合唱团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银杯,却不懂礼貌、不会主动帮助别人、在文明礼貌和礼仪上缺乏教育。在文章走红的背后,引发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共鸣。名校的这样一群孩子,为什么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
一封信指出“好孩子”的不足
这封小学校长的信中提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强手如林的团队比赛中获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他们在生活细节中的文明礼貌和礼仪上的欠缺,与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形成了鲜明对照。譬如,有些孩子“出门就跑,不抬头看人,冲上公交车大声喧哗,不给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们让座”。在食堂用餐的时候,“横着插队”。在看专业合唱演出时,不好好坐在座位上安静地看表演,而是“说话,来回晃悠”,以至于坐在前排的外国观众看不下去,扭头和孩子们两次沟通,对于老师的教育,孩子们却“置若罔闻”。在就餐中,因为是自助餐,有些孩子拿了很多的食物却吃不了,让餐厅的工作人员“直摇头”,而“老师反复提醒,依然我行我素”。
作者还写到,一些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不主动帮助“年纪小、行李多、身体不舒服”的同学,有时候,老师虽然指定让帮忙,但是有的孩子依然百般不愿意,没有帮忙。怕孩子想家,老师一路照顾,当时,孩子们玩的很开心,但是在给爸妈打电话时却“脸比书翻的还快”,“第一句,先喊累啊,老师怎么不帮他啊,撒娇,矫情,甚至撒谎现象严重,尤其对老师的辛苦付出只字不提,缺少基本的感恩。”因为是出国参加比赛,文化学习活动也特别丰富,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博物馆、大学等,可是一路上,“有的同学不停地玩微信、玩手机游戏、聊天说话,甚至同学之间面对面还用微信聊天。”
对于孩子们的表现,作者也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反思:“现在的学生需要方法和技巧,甚至斗智斗勇,学生不拿老师当回事,也不敬畏,但孩子归根结底是你们家庭的,家庭教育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突击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成的。”
-疑惑
“好孩子”为何也让人头疼?
对于这封信,诺诺(化名)的妈妈很有感触,她告诉记者,女儿诺诺六岁了,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大多数时间是以老人为主。而老人的教育方式就是着重于学习,在孩子5岁的时候,诺诺的爸妈给她报了名去了一个学前班。“老人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老师留的作业要完成,还要额外给孩子留作业。”诺诺妈妈并不反对让孩子做一些额外的功课,但是对于老人的教育方法却提出了质疑。
在学校里,诺诺的表现是老师眼里的乖孩子。而在诺诺的爸妈看来,孩子的学习态度极不认真。“老师让做作业,磨磨唧唧地拖拉不写。”诺诺妈妈告诉记者,她发现诺诺在写作业的时候总喜欢手里拿着玩具,一边玩一边心不在焉地写,原本只需要半个小时,诺诺一拖就是两个钟头。有一次,孩子竟然一边写作业一边让爷爷给讲故事。而父母要是稍微严厉地批评一两句,爷爷和奶奶便会出来阻拦。
“老人总是觉得孩子学习好了,其他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人这一生除了学习,其他的教育也得跟上。”诺诺妈妈说,可能是老人太宠溺地缘故,诺诺在家里表现的脾气很差劲,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喊大叫,甚至还会动手打大人。这让她十分担心:“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拿捏,如果批评得严厉了,老人会护着孩子,有时候甚至会大人之间发生冲突,而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更加有恃无恐,真令人头疼。”
好孩子在博物馆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5月,朝阳区某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结果孩子们离开博物馆,却留下了满地的垃圾。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尽管进馆前他们说明了注意事项,但学校老师、家长并不教育孩子如何参观博物馆。他还提到:“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了孩子,就好不了,破坏力很强……”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殿堂,在这里应该有相应的礼仪。安静参观、不打扰别人、不破坏展品,这是最基本的素质。”这位博物馆工作人员说,现在能带孩子走出校园来参观博物馆的学校还是少数的,能走出来的,一般也都是比较好的学校。“正因为是好学校,才应该做出示范,更好地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
此事被媒体报道后,这所小学的负责人向公众道了歉。“教育应该无为而治,有人、没人的时候应当一样,所以,学校会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有不专业、缺失的地方。”而在网传的这封信中,这位校长也提到了学校组织孩子参观了各种艺术殿堂,但一路上有的孩子还在不停地玩游戏、玩微信,聊天说话……让人咂舌。
“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做得还差得很远。”这是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观点。但在网上,不少网友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一位网友说,他前几天带着四岁的儿子去了博物馆,结果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群大孩子跟他抢。“儿子吃完东西就会自己找垃圾箱,问我说为什么别的小哥哥把垃圾扔在地上,爸爸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吗?问得我哑口无言,要我一个做父亲的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