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指委专家谈“双减”
2021年,“双减”与“课后三点半”服务成为牵动很多家长心弦的话题。服务开展虽不难,但怎样切实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校园教育质量,却并非易事。
“课后三点半”服务其本质是为解决职工家庭接送孩子难的问题。想让“课后三点半”服务真正长久地在校园落地生根,开出适宜学生成长的花,高效的服务成为十分关键的因素。
学校通过微信平台招募托管志愿者、联系高校和社区发布招募令,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指导志愿者工作。构建学校与社会的融合服务体系,则需要扎实专业的指导:持证上岗保障学生安全、岗前培训了解服务内容、“双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党团员教师也以身作则,承担起更广泛、更深度的课后服务和管理。社团老师坚守至下午六点,为孩子守住离校的灯;心理老师开放心理小屋,为孩子排解磨合期的不适;体育组老师风雨无阻,携手孩子磨炼意志强健体魄。
融合服务打破校园壁垒、资源壁垒,以开放、共享的视角,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也为家长和学生照亮回家路。“课后三点半”肩负着看管孩子安全的重任,多次研讨后,学校开启“5+1+N”的服务模式,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放在首位。
“5”指的是周一至周五的在校学习日,学校提供全时段的服务,为家长灵活接送孩子提供有效兜底。“1”指的是学校向自愿报名的学生提供每天一小时作业托管服务,教师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内容,指导学生在校完成书面作业。“N”是指学校提供的个性化课程和普惠托管。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人的能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其性格兴趣、擅长领域千人千面,学校根据育人目标开发了以“健、乐、尚、思、博”为主题,以“红、黄、蓝、绿、橙”为底色的“五色五字”个性化课程。从传统茶艺到田园耕作,从乒乓球、篮球到人工智能,从民乐、管乐到啦啦操、黄梅戏……学校的20个社团、50门个性化课程,每日惠及近千名学生,在满足家长接送需求的同时打开学生视野,提供“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服务,真正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开启一扇亮窗。
学校积极引入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打造专业的课后服务教室,为学生的课后校园生活高效赋能。针对低段和高段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学校特在暑假部署“‘课后三点半’小镇”教室改造:南教学区利用大连廊打造创意空间,北教学区重新装修个性化教室19间,以趣味性的校园文化和个性化的环境布置,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学校将学生的安全置于首位,引入电子班牌,通过智能管理系统显示每个学生“课后三点半”课程的时间、地点,学生只需简单的面部识别,即可了解自己的课程信息。同时,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都可以及时接收到课程信息,信息化技术解决了多校区、大规模课后服务的管理难题。
公益普惠、自愿参加、完善服务、透明公开,学校在“课后三点半”服务中,将学生成长与家长需求放在工作首位,构建起了“多元化、多维度”的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面化”的育人功能,是在国家“双减”政策指导下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为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教学专委会委员、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