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汉船院”)2020年被评为“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学校地处汉阳兵工厂旧址,为支援抗美援朝而创建,前身为中南兵工学校。学校的纪念碑镌刻着铭文“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这句话也印到了武汉船院一代代人的灵魂里,建校70余载,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在“国家利益至上”的校本特色文化土壤中,以“兴船报国育英才”为育人理念,构建出“四位一体”的军工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和“五方协同”特色的育人机制,实现了从国家示范校到国家优质校、“双高”建设校的跨越。
党建引领
打造红色军工文化
如今的武汉船院,已经在时间刻画中凝结出两大鲜明的文化标签——“军工”和“船舶”。军工,是红色军工文化和绿色国防文化;船舶,是蓝色海洋文化。就这样,“三色”融合育人渐渐扎根武汉船院,在将文化落地的不断实践中,学校摸索出了“1+4+N”工作体系、“文化三进”育人载体、“文化建设四化”实践路径和“五元并举”诊改机制、“四维联动”文化育人模式。红色军工文化育人品牌,已然成为武汉船院的金字招牌。
其中,“1+4+N”工作体系指:“1”,即以党建引领,将“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4”,即将红色军工文化建设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四大重点建设领域;“N”,即融合多元文化资源,丰富红色军工文化的时代内涵,拓展多种传播红色军工文化实践路径。“文化三进”育人载体指:全过程育人,推动红色军工文化进课程;全方位育人,推动红色军工文化进校园;全时域育人,推动红色军工文化进网络。“文化建设四化”实践路径指资源建设课程化、教学实施协同化、色系构建可视化以及传承传播多元化。“五元并举”诊改机制指制定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元评价”反馈制度,强化常规管理与养成教育。
就这样,在武汉船院,每个学生都长年接受早操、晨读晨练、晚自习、星级寝室创建、体质健康达标等“五大常规”管理,在“专业学分、素质学分、实践学分、创新学分”等质量重要指标的监督之下,他们磨砺出“军工人”“国防人”的品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经典阅读竞赛”“党史学习教育微朗读”“重庆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万名师生共上开学第一课”“红色走访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参加各类国赛省赛,增进“胸怀国之大者”的行动自觉。
在武汉船院,国防科普主题教育是重要工作,依托湖北省国防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持续开展国防教育周、国家航海日等系列主题活动,年均万余人次参观。“一碑二船三广场”书写着环境的浸润式育人。为推动红色军工文化进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学校建设了568舰、抱冰广场、搏海广场等一批军工特色鲜明的道路、楼宇、景观等基础设施群,并且设计实施了《视觉形象识别手册》《校园文化手册》,规范校徽、校名,重谱校歌,用优良传统、光辉校史、现代文化与时代精神熏陶师生员工。对外交流不断彰显着学校的深度影响。学校领导多次应邀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等作专题辅导,宣讲学校红色军工文化建设经验。依托“海上丝路学院”海外分校、卓越海员培养鲁班工坊、武汉船院-森大鲁班工坊等4个境外办学项目,主动参与双边和多边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交流,推动文化辐射影响。
在武汉船院,学校的色系文化构建实现了可视化。通过深入挖掘、凝练学校历史特色,武汉船院将“抱冰握火、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厚德、笃行、致用、创新”的校训,“尚德崇技、务实重行”的校风,“道业相融、师生相和、理实相济、教研相长”的教风,“知行合一、德技并重”的学风,与现代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炼出“红色革命和军工文化铸魂、绿色国防文化培根、蓝色海洋文化强基”的红色军工文化育人顶层架构,形成了校本文化个性特色,切实增强了学校文化生命力。
党建引领
夯实课程硬实力
课程,是每个学校的硬实力。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的武汉船院而言,课程建设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是红色课程,二是专业化课程。不同于传统思政课程的灌输模式,武汉船院对该课程实施改革,深入挖掘军工思政课程资源,将课堂作为输入爱党爱国、工匠精神、劳动伟大思政要素的主渠道,“数控设备制造与机电联调”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与此同时,持续深化“6S”递进式教学法改革,采用典型、鲜活、生动的事例,以视频、讲述和师生互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教育,形成模式可借鉴、资源可共享的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局面。
武汉船院的红色课程,不只包含思政课。为了推动红色军工文化进课程,学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课程体系,系统开发军工精神、工匠文化、国防教育等文化活动课程,将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使文化活动课程化组织、规范化管理,全线贯通多元文化育人。广泛开展运铎精神教育,精心创作“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的故事”等微视频课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在专业课程的构建方面,武汉船院在不断完善中建成了国家级别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5个,其中船舶工程技术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学校面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的“三海一工”专业布局,构建了以“与船同行、融学于做”为典型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武汉船院整合资源,形成了“五方协同”的特色育人机制——学校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服务中国船舶集团公司、国家海事部门等;依托全国船舶行指委、全国海洋科技工业产教融合职教集团,共同研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武昌造船厂等国防军工单位联合开办焊接人才订单班,为“大国重器”培养特殊技能人才,形成了“政军行企校”五方协同特色的育人机制。近三年船舶类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双证持有率超过98%。
党建引领
提升党组织治理效能
无论是打造文化,还是夯实课程,背后的方向都源自武汉船院党组织的引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中,“权责清单”多次被强调,而这一方式,在武汉船院的党组织建设中使用已久:学校制定了组织建设的三级标准——在学校党委层面,制定并实施贯彻《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任务清单,分解成59条具体举措。制定了《关于加强学院党委班子建设的若干措施》,从政治建设、理论武装、专业素养、廉政建设、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等6个方面提出22条具体措施,将学校党委“六个过硬”要求具体化;及时修订《党委会议事规则》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制定实施“463”专项行动计划(“四个联系、六个深入、三项创建”),把学校军工文化、办学传承融入工作情感之中,落细落实“十个深入”要求;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通过强化制度的吸纳力,实现教职工对党委班子认可度提高、师生主体地位突出、政治生态良好。
在院系党组织层面,学校于2018年制定了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修订了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2019年,全面开展制度执行检查,强化制度执行和落实。2020年,制定了《二级学院党总支建设标准》,将院系总支“五个到位”要求落实落细。2021年,学校再次修订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配发《议事范围清单》,二级学院根据议事内容分4种情况确定议事决策程序,不断强化制度的整合力,院系党组织党建和业务实现“双融双促”。在党支部层面,坚持一切工作到党支部的鲜明导向,制定了学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根据党内有关法规条例,在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管理、党员教育培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支部常规工作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制度规定。
如何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武汉船院在精细化方面进行了改革,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党委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季度一次专题研究部署、党委班子成员一月一次深入联系师生;学院党总支一月一次对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把关、一年一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述职;基层党支部一名教师党员至少联系一个企业、一年一次开展支部工作标准执行的诊断与改进活动……与如此细化的标准相对应的,是严格的监察考核。一方面,学校强化纪委监督职责,制定《关于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纪委书记在党委会议题申报单上审核签字,纪委副书记列席所有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构建横向监督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制定《横向监督实施方案》。
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书写的正是武汉船院的70载校史。作为老牌军工背景的职业院校,武汉船院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长久维持领先并不易,正是因为武汉船院不忘初心,笃定坚持以红色引擎为动力源,以“兴船报国育英才”为愿景,扎实推进文化强校战略,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深化内涵建设,才得以收获如今强大的硬实力内核。
(徐晖 束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