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学生来信力挺奥赛反驳“无用论”

网友投稿  2015-12-08 08:08:08  互联网

不久前,一位有着3年竞赛经验的大学生致信本报,用亲身经历讲述了对 竞赛党 的看法。这名同学毕业于北师大附中,现在就读于北大工学院。针对竞赛是陷孩子于 水火之中 的言论,他认为,竞赛过程的枯燥与艰辛,只有真正有天分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才能坚持下来。竞赛是一种 中国式的精英教育 ,更是一种人生洗礼。

□学生来信

竞赛是一个孤独的过程

朱孟泽是北京大学工学专业的学生,有着3年的竞赛经历。他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毕业生,也曾是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第3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的获得者。

朱孟泽说,竞赛学生需要凭借强大的耐力去完成比赛,其过程并不轻松。需要真正有天分,并且有浓厚和无尽兴趣的学生才能坚持下来。自己3年的竞赛经历中,身边的 竞赛党 并不多, 99%都属于真心热爱者 。

一个竞赛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朱孟泽形容为 竞赛伤我千百遍,我爱竞赛如初恋 。他说,一路走来,尽管沿途会有学生为了升学而参加,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层层考试的筛选,过不了多久便不见了踪影。 无论是家长和老师,都不可能逼出一个层层入围、成绩斐然的竞赛选手 。

高考讲究均衡发展,但这恰恰不是多数竞赛生的优势。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从高一开始,利用3到4个月的时间把高考的内容全部学完。进入高二暑假,便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不断的刷题。朱孟泽参加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进入复赛后,从5月开始,便每天不再上课,而是集训加上复习。在备考期间,他们早上起来8:00到11:00,3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做卷子。除了吃饭,晚上的时间也需要自己刷题。有时候老师也不会的题,就只能求助校外的辅导机构及学长。

最开始一起学习的有100个同学,慢慢到最后就剩下10多个同学还在坚守。朱孟泽说: 竞赛是一条孤独的路,因为越往后走人越少,能够给予指导的老师也越少。

谈起竞赛带给自己的改变,朱孟泽说,由于自己是在2014年取得了竞赛成绩,所以在2015年高考时享受了5分加分,同时,他参加了北大清华的夏令营,获得了录取优惠。尽管今年的高考成绩为662分,他还是凭借优惠录取和加分进入了北大工学院。 这是竞赛带给我的 。

尽管如此,对于竞赛付出是否值得的问题,朱孟泽说,竞赛的路上,他也不断的质疑自己。特别是大部分人选择高考,会让竞赛的孩子显得非常另类。但是,因为是真心觉得物理有意思、很热爱,所以他坚持了下来。同时,竞赛选手考验的是耐力,那种

耐力和孤独让他记忆犹新,也很好地磨练了自己。他一直认为,竞赛是和高考并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对于某一领域有特长的同学是竞赛选拔的人才,未来会成为领域内的领军人物,竞赛的路上是孤独的,也绝非捷径。

参加完竞赛,重新与同学融合也需要过程。朱孟泽重新回到班里上课已经是11月底,当时高三的同学们课程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老师们每每说 我们之前讲过的内容 ,都令他感到难以适应。 所以竞赛对高考还是有影响的 。

现在,朱孟泽已经进入大学3个月,他觉得,由于物理与数学很多地方是相通的,自己觉得更能接受到重点,也更加灵活。

□家长说法

奥数会学傻 是一种怪论调

学奥数没有用 , 学奥数会学傻 ,张爽的妈妈不止一次听到身边的家长、亲戚、朋友说出同样的话。在她看来,这种怪论调和家长盲目让孩子学奥数一样,都是奥数面临的恶劣环境之一。

在外人看来,张爽属于人见人羡的天才少年,因为他凭借奥数成绩在小升初时被北京两所顶尖中学的实验班先后录取。

据张爽妈妈介绍,张爽两岁多就开始展示出了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天赋。在一次出去玩的公交车上,张爽自己从100开始倒数到1,还时不时问出让妈妈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 负一是什么? 而且自己得出答案: 负一是B1,是地下一层 。四五岁的时候他就利用自行车上的变速自己搞定了乘法口诀。

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琢磨这些数字。 张爽妈妈告诉记者,由于张爽爸爸本身是理工科出身,耳濡目染,可能对儿子影响较大。

发现了儿子对于数字的偏爱后,小学一入学,张爽妈妈就给儿子报了一个奥数班,一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发现孩子上得并不吃力,于是一直坚持了下来。从三年级开始,张爽每年会参加数学杯赛,基本上都轻松拿到奖项。到了小升初阶段,儿子早早就通过 点招 的方式进入了北京一所顶尖中学的实验班。

在儿子学奥数的过程

中,张爽妈妈感触很深。她觉得,大家不应该反对奥数本身,对于一些孩子而言,奥数就像打球、弹琴、画画一样,是孩子自己天然的兴趣。奥数竞赛也仅仅是一个舞台,一种渠道。应该反对的是 家长的盲从 、 疯狂地报班 ,以及 奥数无用论 、 奥数会学傻 等这些奇怪的论调。不过,张爽妈妈也建议,不要让奥数成为孩子的全部,也不要为了升学出成绩刻意去学。

数学虽然依旧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张爽妈妈还是希望他均衡发展,比如多读书,多出去旅行,更有自己的选择。

□现状

竞赛加分取消但仍受关注

北京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以及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含获得以北京市政府名义制发的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等全国性加分项目,此后获得相关称号、奖励、名次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2015年1月1日之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上述项目有关称号、奖励、名次的考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去年,教育部出台一系列高考改革方案,取消竞赛加分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内容。

参加了竞赛,但不再像过去那样加分,这令很多学生发生了动摇。但是,记者从相关老师处了解到,学生们学习奥数、参加竞赛的热情依然没有衰减。不少现有的与未来高考有关的竞赛项目依然受到学生们的关注。

今年10月底到11月初,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60位物理学霸参加。最终获得一等奖的有100位。一等奖的获得者可以得到名校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而进国家集训队的,则能免掉高考,直接被高校录取。

□老师说法

学生参加竞赛目的性降低

昨天,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位竞赛老师表示,尽管加分的内容取消了,学生们参加竞赛的目的性下降,但是对竞赛的热情依然很高。

老师表示,目前参加竞赛的学生多是从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出发,他们更加愿意接受挑战。学校现在实行走班选课的制度,因此,以物理学习为例,已经分成4个层级,分别是基础物理、标准物理、高级物理和专业物理。不少学生已经有意向为进入大学后的学习进行铺垫,所以参加竞赛的学生需要提前学习大学的内容。他认为,很多竞赛学生都为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早期的确定。

老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进入了竞赛阶段的学生,核心是真心喜欢这个科目。对于竞赛带来的保送、加分都是极少数的,对北京的学生来说,升学途径更宽,竞赛只是其中一条途径。

□专家看法

竞赛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过去,竞赛的功利性作乱,竞赛被视为一种进入高等教育有效的形式。但是现在存在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禁止竞赛成绩的使用。但在这些过程中,有些客观的、公平性的竞赛存在其价值。今年,北大、清华均认可奥数等国际比赛的成绩。

他认为,针对竞赛,应该给予学校自主权,由判断竞赛的价值,是否可以使用。要把决定权留给使用的一方。

对于参加竞赛是否值得的问题,储朝晖认为,参加竞赛要视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有无把握,并且是真心喜欢,有兴趣才行。参加比赛也要注意诚信。如果自己没有把握,最好不要选择。

他说,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对竞赛都有不同的期待,很多人认为是锻炼孩子的过程。即使不拿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锻炼,也有价值。

竞赛能为中国孩子带来什么

从我个人经历来说,竞赛让我体会到那种不屈不挠再努力、咬紧牙关就有成果的人生观,感受到自然科学没有任何做作却能产生出最完美答案的奇妙,感叹这个世界竟有那么多的巧合,却蕴含着如此的必然。我永远忘不了在做试验的过程中,老师教诲的严谨务实的处世态度,忘不了做理论题时创造力被激发时的灵光乍现,也会永远铭记人外有人、满损谦益的人生哲学。

比赛的结果,只是竞赛的很小部分。享受过程,才是每一个竞赛党一生的宝贵财富,而且无可替代,成为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一种别样气质。竞赛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洗礼。好似微缩的人生,它让我们认识世界、学会探索、深深地热爱。

高考与竞赛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平行的选拔方式,在某些方面又是相辅相成。这就好比铁轨的左右两条,缺少哪一根,火车都无法行进。即使前几年竞赛这根铁轨修得快了些,也没必要将已经建好的部分拆除,反而更应该考虑的是加快另一根铁轨 高考的建设,让两者能更快地齐头并进。说到底,一个快一点,一个慢一点,追赶而交替领先不是很好的节奏吗? 节选自朱孟泽来信《竞赛取消高考加分,莫盲目点赞》(京华时报记者郭莹张晓鸽)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4-27/xw_4564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