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纯纯
1948年暑假前的最后一节作文课上,江山县立中学国文教师林维雁走进教室,提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梦游新中国”5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国民党反动派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大势已去。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她的话语同样充满着力量。但正是因为这个作文题,林维雁被校方解聘。
73年后,在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六(3)班以“中国梦”命题的作文课上,学生刘英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江水悠悠/雁过留痕/接过先烈的遗愿/我们合心合力/砥砺前行/康乐/富强/中国梦想各展其长……”
这是两代人跨越数十年的隔空对话,更是林维雁所代表的“红雁精神”在新时代校园的赓续绵延。
“榜样在哪里?”
走在衢江实小的校园里,要是问起学生们最熟悉的革命人物,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一个名字——林维雁。
作为为衢州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六烈士”之一,林维雁曾担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衢州中心支部副书记兼武装委员会主任一职,领导浙西重镇繁重危险的地下党革命工作。1949年1月23日,林维雁在衢县西安门船埠头突遭敌人逮捕。在狱中,她受尽酷刑却始终信仰坚定:“牺牲算不了什么,只是一个事业(指组建游击武装)刚刚开始,未免遗憾!”最终,年仅25岁的林维雁与地下党员江文焕、李子珍、王多祥、郑南轩、高寿华一起英勇就义,血洒黎明,被誉为浙江的“江姐”。
而对衢江实小的学生们而言,林维雁有着更为亲近的身份——“她是我们的学姐!”
“现在的孩子需要学榜样,那么榜样在哪里?很多故事里的人物对小学生来说都太遥远,而像林维雁这样的杰出校友就显得更鲜活、更亲切。”校长邵建刚希望,校园里的党史学习教育“不讲大道理”,而是能让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能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红色读本《红雁》里有翔实的林维雁生平,教师手绘本《林维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林维雁一生的故事……“在小学课堂中,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和塑造人的红色教育不应该缺席。”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去年寒假,邵建刚带领数十位教师进一步挖掘、整理林维雁的事迹,编写校本教材《红雁之歌》,以《年方十岁能持家》《刻苦求学入暨大》《抗议暴行展形象》等16个生动具体的故事展现了林维雁坚定信念、忠诚担当、好学求真、乐学求理的“红雁精神”,并将其拍摄成思政微课,供校内外师生共享。
大队辅导员王菲是《红雁之歌》的编写成员之一,从林维雁故事到课后拓展阅读故事,“在和平年代如何把这样的英雄人物描写得让学生可感可知”是她在编写过程中一直反复思考的问题。之后,王菲又与学生一起在校园里拍摄了其中一节微课《洗衣做鞋样样行》,“与孩子们共同演绎这些故事,我觉得又一次把红色种子播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王菲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续各类红色活动的开展,这颗小小的种子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让英雄走到孩子身边”
“同学们,这是林维雁当年亲手写下的诗稿,‘等待!等待!黎明即将到来’,她正是带着这样坚定的决心英勇赴死……”一边参观珍贵手稿,一边听教师讲述林维雁的故事,在衢江实小的一幢二层小楼内,师生正共同沉浸在《红雁之歌》带来的激荡里。
这座小楼正是衢江实小打造的校内红色英雄纪念馆——林维雁纪念馆,内部布置了林维雁的生平、一生的足迹等展板,并设置了林维雁革命场景的大型壁画及情景蜡像,更重要的是这里珍藏着林维雁生前很多珍贵的手稿、图片和影像资料。
今年5月,林维雁纪念馆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传承区,教师们精心编制的《红雁》《林维雁》《红雁之歌》等一系列教材被妥善保管、展示,学生们以林维雁事迹为素材排练的歌、舞、剧也通过视频的形式不断进行播放。开学礼、十岁成人礼、道德与法治课、少先队课……越来越多的活动和课堂也被“搬”进了林维雁纪念馆。“我们在校内建设红色英雄纪念馆,就是为了让英雄走到孩子身边,让‘红雁精神’在校园里薪火相传。当师生在馆内能够得到更多深度参与其中的感觉后,他们会更加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邵建刚说。
开学日当天,衢江实小的师生收到了一项“七个一”闯关任务——走好一条党史红色大道、绘制一份红色小报、学习一枚党史红色书签、参观一座红色纪念馆、进行一次红色宣誓、观看一部红色纪录片、进行一次党史红色评价。为了让这次围绕林维雁展开的“七个一”活动更加可感可读可行,活动负责人、德育处主任祝颖找到了林维雁的战友、妹妹等人进行了深入采访。“之前,林维雁对我而言更多是‘挂在学校宣传墙上的英雄人物’,经过组织一系列活动,以及带领学生不断学习后,现在我特别骄傲学校里有这样一个革命英雄、一个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祝颖说,林维雁也是一名教师,她身上体现的革命精神启发着自己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理想。
“党史学习教育的最佳证明”
对于五年级学生刘晨奕来说,林维雁纪念馆成了她熟悉的另一个“教室”。
身为学校红色基因传承馆的小小讲解员,在这里,她有时是小老师,将自己所了解的林维雁故事细细讲给同学们听;有时仍是不断主动学习的学生,虽然讲解越发熟练,但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革命故事讲得让人喜欢听、乐意学”。
不久后,带着这个问题的一封信从衢江实小寄出,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收信人是遵义市老城小学六年级学生张瑞凝,她同时也是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当刘晨奕在课堂上听到张瑞凝将遵义的红色故事、伟大的长征精神从遵义讲到了全国,从线下讲到了线上的故事后,在教师的鼓励下,她决定向张瑞凝求教。
在回信里,张瑞凝认真地给刘晨奕解惑:“讲好红色故事,我认为不能仅仅只知道稿件上的内容,还应多多查阅资料了解更多英雄背后的故事,不断理解故事内涵和其中蕴含的精神,才能使讲解更加生动……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虽没有亲历战火纷飞,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传承英雄精神……”
“这一封两地书正是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最佳证明。”邵建刚认为,现在的学生最缺的不是知识和学习机会,而是一种担当意识和敬畏精神,“林维雁的忠诚担当是革命时要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的学生把知识学好,把身体练好,把家人照顾好,让学校和家乡更美好,就是爱国,也是担当”。
这个暑期,衢江实小的学生们共同完成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为党点赞 为国喝彩”,有的学生了解中国领先的科技项目,有的学生学习“七一勋章”获得者的事迹……“党史学习教育不光要让学生们了解艰苦岁月,也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邵建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