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霞工作照
张沁丛工作照
编者按:今年,教育部在中宣部支持下,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启动了首批教育世家学习宣传活动,推送出首批教育世家100个,涵盖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此举是为了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推动党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代代传承。为此,本报即日起推出新栏目《走进“浙”里的教育世家》,对我省优秀教育世家进行深入报道,以供读者朋友学习和借鉴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
□ 池沙洲
85后特殊教育教师张沁丛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感慨道:“能够受邀出席这次盛会,心情非常激动。家族的奋斗被认可,爱的传承被认可,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鼓舞。”今年的9月10日是第37个教师节,张沁丛被邀参加全国教师节宣传庆祝专项活动。
这次要一个人进京参加庆祝活动,张沁丛表示有点紧张。毕竟,她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祖孙三代整个特教家族。其中11位当教师的亲人,有7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筚路蓝缕:创办浙南第一所聋哑学校
故事要从张沁丛的爷爷奶奶说起。
张沁丛的爷爷张忠铭,幼年发烧后失聪,幸好家境还算殷实,被送到著名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上海福哑学校(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前身)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战区,成年后的张忠铭返回家乡温州。
他和同学陈希聪、蔡润祥发出宏愿,要创办一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聋哑学校,帮助家乡的聋哑人从痛苦和愚昧中解脱。
但此时战火纷飞,家道中落,创业维艰。
因聋哑人与外界沟通不便,张沁丛的奶奶,比张忠铭小一岁的黄灿霞就成了校方代表。她没有薪酬、没有福利,只凭着一腔热忱,多方奔走,筹措善款。
1946年,在温州市北大街的一所民宅里,浙南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诞生了。第一天开学,学生只有一对姐妹。
抗战胜利了,另两位创办人陈希聪和蔡润祥返回上海。
这样一来,学校人员不足,筹款、办学等重担都压在了这对年轻夫妻身上。他们省吃俭用,学校缺什么,都从家里拿。
小时候,张沁丛瞧见爷爷的手指跟别人的不一样。爷爷告诉她,这是当年为誊印教学资料,长期刻蜡版造成的畸变。
1952年,党和政府接收了张忠铭的学校,正式成立了温州市聋哑学校,一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师资和经费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的年代,人民政府还尽心竭力关爱残疾人,这使得张家人对国家前途和特教事业充满了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对学生的教育和养护中。
子继父业:二女一子投身特殊教育
没有办学经验的张忠铭和黄灿霞不断摸索,和学生一起游戏玩耍,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学好文化,学会生活。
由于当时办学规模有限,仍有不少聋哑孩子无法入学。1979年,张忠铭和黄灿霞退休后,毅然决定,在聋哑孩子较多的乐清创办第二所聋哑学校。
于是,张忠铭和黄灿霞带领二女儿张培芝、小女儿张佩碧,离开温州老家,到乐清县湖头镇办学,即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
张忠铭和黄灿霞年事已高,回温州养老后,两个女儿继续留在乐清,每日粗茶淡饭,辛勤耕耘,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又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对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
在此之前,张家最小的孩子张建浩于1972年进入温州市聋哑学校,成了一名体育教师。
以聋哑人拥有体育运动优势为目标,张建浩为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起早贪黑,不计疾苦。
他训练时严厉、生活中有趣,学生们都喜欢他,敬佩他。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还兼任温州市残疾人体育总教练,带队参加省、市级残疾人运动会各项比赛,曾获得温州市级和国家级先进工作者荣誉。
母女相承:为特殊教育注入新血液
1979年对张家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一位优秀的女性加入了特殊教育的队伍,她就是张沁丛的妈妈陈湖湖。
陈湖湖性格温和又开朗,很快就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一有空闲,她一边苦学手语,一边在温州师范学校进修。
陈湖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的学生们:天气冷了,给他们送棉衣、棉被;天气热了,给他们煮绿豆汤解暑;平时带着理发工具,学生的头发都是她理的。
张沁丛说:“妈妈爱她的班级和学生,似乎更胜于爱我。”
陈湖湖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多次承担省级课题研究;教学之余,协助公安司法机关担任聋哑人翻译工作,调解聋哑人纠纷,向聋哑人宣传法律知识。
2002年爷爷去世,留下遗愿——孙辈中至少有一人继承家族的特教事业。
于是,正面临高考的张沁丛成了众人游说的对象。起初,张沁丛是抗拒的,她喜欢英语和历史,想学考古,不想当聋校教师。
但最终乖巧听话的她作了妥协,满腹遗憾地填报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以超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成绩被录取。
当记者问她今天是否仍然感到遗憾时,张沁丛说:“浪费的那几十分是值得的,迷茫的日子已经过去,无奈和挣扎已不再有,因为我已经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有了奶奶和妈妈的鼓励,想起爷爷充满殷切期望的笑脸,2007年开学季,张沁丛迈进了温州市聋哑学校的大门。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聋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张沁丛选择更大的挑战,从启音部主动转岗到启智部。
“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神秘的,特别是自闭症孩子,当他们暴跳如雷、哭闹不止甚至自残伤人时,我们却琢磨不出到底是为什么。”张沁丛说。
下班回到家,张沁丛跟妈妈聊起白天的工作。妈妈开示她说,这些孩子的特殊之处,很可能是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转而以发脾气的方式发泄痛苦。
张沁丛根据妈妈的建议,鼓励学生表达日常简单的需求,及时给予强化物。渐渐地,学生学会了穿衣、洗漱、如厕、与人交往……不稳定情绪也在逐渐减少。
此外,张沁丛的大姑一家,姑父姜成祥和表姐姜凡曾经是教师;二姑张培芝的女儿赵向彤、儿子赵志丹是教师;赵志丹的女儿赵玥是张家第四代,目前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而张沁丛的丈夫陈正豪,本是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因受到妻子家庭的影响,于2017年转行,在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