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 盛晓丽
三年级下学期,我所带的班级参与学校组织的“生态园土地竞拍”活动,并如愿以偿竞到了自己喜欢的地块。
我带着学生们在生态园里一起松土、种植、除草、施肥、浇水……学生们总有使不完的劲,争着抢着做园子里的活。
在学生的辛勤劳作和兴奋翘首中,终于等来了开花结果,学生们一有空就往生态园奔。
这时却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今天这个西红柿掉了,明天那个小西瓜不见了,学生们经常来报告,是谁在搞破坏?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
突然,一阵阵响亮的喊叫声由远而近,学生们说小皓偷摘了一只青番茄。
上课铃响了,依然不见小皓的踪影。
我找了一圈,没找着。
一节课上完了,还是不见他人。很快就要放学了,我派了一个学生再去找。
他出现了,是隔壁班的班主任找到的。
他耷拉着脑袋,双眼盯着地面,一直双手不停搓动,等待着对他的狂风暴雨。
发生这起“青番茄事件”,不管当事人是出于什么心理,他已经在外面“流浪”了两节课,内心已备受煎熬。如果再批评教育,他只会负隅顽抗。
我决定把此事缓一缓,于是就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笑着说:“要放学了,你今天不想回家吗?”
他先是一震,便一溜烟地跑回教室整理书包。
“缓兵之计”并不是对学生无理要求的妥协,而是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以让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它是一种工作艺术,能避免矛盾激化,可以解决班主任工作中不少棘手的问题。
第二天早上,我对“青番茄事件”只字不提,学生们都以为我忘了。
小皓早已恢复往日的活泼,趁他高兴,我悄悄问他:“为什么昨天摘人家的青番茄,老师相信你不是出于恶意,但需要知道真相。”
他用清澈的眸子看着我,又把头低下去了。
我鼓励他:“真的,相信老师。”
他抬起头,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慢吞吞地说:“看着它很可爱,我就用手点一点,它晃来晃去,就像荡秋千一样,挺好玩的。一用力,它就掉下来了。”
多么调皮又天真的男孩,竟把番茄当作小宝宝荡秋千,那番茄落地完全是个意外。学生们小题大做喊“捉贼”,着实把他吓坏了。
而我也误解了他,还好用的“缓兵之计”遮掩了我的过错。
今天,我得还学生一个清白。
为了证实小皓解释的真实性,我趁着空课时间来到生态园。这几天正是番茄的生长期,茂密的枝叶四处伸展,有的垂在了地上。
我刚想把番茄苗扶正,手指无意中轻轻一拨,青番茄一声不吭就掉了两三个。
我好不心疼。这下真相大白了。我特意将现场用手机拍摄下来。
下午班队课,我特地拿着两个青番茄走进教室。
“这是小皓去403班采摘的。”学生们喊道。
看着学生们激动的样子,我笑着问他们:“那是你们亲眼看见的吗?”
“他拿在手里,不是摘的难道是捡的吗?”小昭有点咄咄逼人。
我平静地问道:“那么,你们知道小皓为什么要摘青番茄吗?”
“不知道。”
“他见不得人家的番茄长得比我们的好。”
“眼见不一定为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听我这么说,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我。
于是我把在生态园拍摄的视频播放了一遍,学生们瞬间安静下来了。
“昨天我在拔草,也看到有几个青番茄掉在地上。”一个女生微小的声音从教室角落传过来。
我让小皓走上讲台,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小皓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有视频佐证,他讲起来也有底气了。
听了小皓的解释后,学生们长时间陷入沉默。
我打破了这份宁静:“当我们看到问题时,需要冷静思考,了解事情真相;而不应该盲目跟随瞎起哄,更不该到处嚷嚷。小皓昨天受了惊吓,大家想要对他说些什么呢?”
“对不起,小皓。”学生们响亮地回答。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事情弄清楚,就过去了。小皓,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吗?”
“我没有想到告诉大家真相,而是逃避,我不够勇敢。”
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看着学生们那天真可爱的模样,听着学生们朴实无华的言语,我忽然觉得他们仿佛就是一个个青涩的小番茄,经过此次“青番茄事件”的洗礼,他们也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