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柏
世界是参差的。
最近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理解,开学一个多月,各地“双减”落地的情况,课后服务或托管的安排,五花八门到闪瞎我的眼:
有下午3点多就可以接学生的,也有晚上6点半才能放学的;
有不同放学时段可以自由选择的,也有强制或者“被自愿”的;
有体育艺术科技各类活动和社团丰富的,也有待在教室无所事事闲得长毛的;
有周一到周四都不背书包回家的,也有作业没任何变化的……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余华的一本杂文集的标题《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对于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确有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比如说,强制所有学生都延时放学,特别是拖到晚上6点甚至6点半的,不够人性化,理应秉承自愿的原则,给予家长和学生选择的自由。
但是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下面这位朋友的看法我很认可:是不是自愿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
毕竟,“双减”的目的是让大家能真正受益,而不是把课后服务变成一种摆设。
只是,短期迅速提升质量是有难度的。学校各自的资源、条件和管理水平存在着先天差距,对“双减”的执行也就有着不同的“起跑线”,甚至就在同一个片区的学校都会有差距。
也正是因为这些差距,教育改革才变得更加急迫,“双减”的目的除了减负,还要推行教育公平,均衡优质资源。
拿校外学科培训为例,比起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农村的家庭,一二线城市家庭拥有的资源更好,投入也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家庭之间的差距。
至于一些家长的顾虑,比如说,精英家庭还是可以多花钱攒小班或找一对一家教,而普通家庭上培训班的费用进一步上涨,反而会拉大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教育部最近也在密集地堵漏洞、打补丁,规定校外培训的性质,并限制价格和培训教材的难度,坚决查处“住校教师”“众筹私教”等变相的校外学科培训。
改革的初期,一定会有阵痛。面对各种变化,家长和学生多少都有点不适。只要趋势是向好的,就要给改革一点耐心,给改善一点时间。
越是变化的时候我们就越得稳下来,做学生的定海神针。
这段时间家长不容易,但是,再细想一下,最不容易的,还是教师。
其中,有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不管机构存在什么样的商业目的,就我接触过的机构教师而言,能感觉出,大多数还是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
包括我儿子初中的“学而思”教师,教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多也非常负责并富有耐心。数学教师还经常会在课时外,给学生们开免费的小灶——上一些公益课,课后批改作业,答疑解惑,对我们确实有帮助,也值得我们尊敬。
这段时间,一些机构的教师失业了,更多的处于失业的边缘。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他们就是为了追求金钱——谁不需要养家糊口呢?提高收入从而提升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这种追求无可厚非。
所以也请大家换位思考,多给他们一些同情、理解和帮助。
当然,这段时间特别不容易的,还是学校教师。
学校教师要接受上级单位的管理检查和群众的监督审视,还要面对不同家长的不同诉求和各种疑问。一刀切的课后服务固然不好,但是教师大多抱有“一个也不能少”的责任心,看到班上参差不齐、学生被区别对待,心里也不会踏实。
即使是自愿参加的课后服务,家长可以下午3点多、4点多接孩子,教师面对的家长不满意是减少了,自己的工作负担却一点儿也没减轻:只要有一位家长下午5点多甚至晚上6点多接孩子,教师就得留到最后、管到最后。
最晚一个到家、最晚一个吃饭的,是教师。
“双减”减的是课外班和课后作业,但是说到学校说到教师,其实是大大“加负”:不仅教学时间要延长,教学质量还要提升——不算上在家备课、教学研究和批改作业,在校就要近12个小时,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不定时,干得却比牛还多。
早在“双减”之前,教师的负担就越来越重,不仅仅是教学改作业这么简单,填表、评比、抽调……各种额外负担,还不能抱怨——为人师表,怎么能够表现出负能量?
自从有了疫情,还要在群里发各种通知,组织接龙,做好防疫。放假了要了解每个学生去了哪儿,以及行程明细……
反正据我了解,我们的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忙到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时间管,真正做到了: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上心。
还有,教师几乎个个或轻或重都有点胃病,我也时不时听到有教师年纪轻轻就生癌的。所以呀,先请教师务必保重自己,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做教师太难了,难到——本来我觉得儿子长大当教师不错,最近默默地把这个志愿划掉了(当然最后还得孩子自己选)。身边不少朋友也有这种思想转变。
因此,我倡议,在“双减”之外,还要再加“一减”,也就是一共“三减”——减掉教师教学以外的负担,真正做到给教师松绑。
退一步来说,万一大家做不到互相理解、将心比心,作为家长,从最自私的角度来想:每天把孩子交到教师手里,教师身心俱疲状况不佳,对孩子也不好啊。
国家好,学生才能好;教师好,学生才能好。教师任重而道远,我是真心希望教师能够轻松一点,快乐一点。
最后我想说,即使再众口难调,即使再有阵痛,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全民焦虑,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余华说的:
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