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红宇
不久前,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叶建松有了新身份——片区学校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说:“这个身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
今年3月,余姚市教育局在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工作中,创新性地设立了片区长学校,即一所城镇品牌学校与若干所支援学校结成联盟,形成片区学校共同体。6个片区学校共同体都设在小学段,东风小学教育集团、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兰江小学、姚江小学、长安小学成为片区长学校。“以此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薄弱校、农村校,各校各区域将由‘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转为‘握指成拳,定向发力’。”余姚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胜战说。
龙头学校成了“领头雁”
有6所已经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品牌的龙头学校作为“领头雁”,各个片区内的薄弱校搭上了长足发展的“顺风车”。
四明山镇中心小学位于四明山麓、余姚市最南端。2019年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活动让四明山镇中心小学和当地名校东风小学教育集团首次建立了联系。同步课堂源源不断地送来了山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四明山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大为受用。
让校长杨甄国感到振奋的是,得益于片区学校教共体制度在全市推开,四明山镇中心小学被纳入第一片区,并与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正式签订了教共体建设协议书。
半日教研、东风读书会、暑期教师培训、班主任协作组交流会、共同体例会……每一次片区教研活动,四明山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们都没有落下,他们也因此和片区内的其他十几所学校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除了每月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活动继续进行之外,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又与四明山镇中心小学互派一名教师,进一步提高了结对帮扶质量。杨甄国感慨道:“借着这股‘东风’,学校真正走出了大山。”
余姚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龚焕良介绍,余姚地处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市域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余姚市南部为山峦起伏的四明山区,分布着多所薄弱校;中部余姚江穿流而过,形成繁荣的教育高地;北部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教育资源相对薄弱。
为打破这种教育不均衡的局面,该市早在2010年就提出,以共同体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阵地的共建、教学困惑的共释,并成立义务段学科中心教研大组和区域教研大组,以东西南北四大区域为主阵地,成立区域教研共同体。今年在原来结对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位置和资源互补等因素进行拓展,最终形成6个片区。“以前的区域教研共同体,纯粹以教研为主,而这次的片区学校教共体涉及管理、教研、文化、德育等多个层面,从内容上来看,要丰富得多。”龚焕良说,从形式上来看,以前的区域教研共同体是由教辅室主任或1所学校的校长牵头,现在的片区长学校则以品牌学校引领城镇优质学校,以城镇优质学校支援农村学校、城镇相对薄弱学校、新办学校,结成了片区内共同发展的教育实体。
片区内实现“共建共赢”
身为片区长学校,需要指导和帮扶成员学校规划办学方向,研究和完善教共体高效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和创新教共体协作交流平台,指导和督促片区内教共体高效运作。
在余姚市第四片区,片区长学校兰江小学于5月召开了第四片区共建启动仪式和“中层执行力”主题论坛。片区内13所学校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提升学校中层执行力的策略、新时代学校中层着力点等问题。会上还明确了在第四片区教共体范围内实施订单式精准帮扶。受援校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提出1~2个重点帮扶项目,由支援校架起帮扶“桥梁”,提高帮扶针对性,确保帮扶实效。
在兰江小学校长许憬看来,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对片区学校教共体的认同感变高了,有效的交流变多了,学校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现在举办活动时,都会惦记着片区内的成员学校,想办法让他们都来参与一下。这种模式,让大家真正结成了一个抱团式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不久前,丈亭镇中心小学教共体和所在第三片区片区长学校——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第二实验小学派出骨干教师团队担任师傅,与丈亭镇中心小学教共体的学科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通过建立师徒专业发展档案、精心指导徒弟备课、指导徒弟参加教研活动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此同时,丈亭镇中心小学作为支援校,与受援校丈亭镇三江小学成立共建型教共体。
“现在,通过片区学校教共体,把我们3所学校串联了起来。”丈亭镇中心小学校长陈松江说,“我们既受到片区长学校的帮扶,同时又帮扶另一所乡镇学校。通过师徒结对、集中备课和线上线下教科研等活动,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真正由‘单向输血’转变为‘共建共赢’。”
为确保片区学校教共体内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余姚市教育局针对融合型教共体、共建型教共体、协作型教共体和片区长学校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年度考核表。6所片区长学校受教育局委托,要对片区内的每一对教共体进行学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文化特色等,并形成教共体学年度工作报告,为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