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从教育改革实际需要出发,打破“泥古不化”的陋习,大胆进行类似“取消统一早读”这样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试验,应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之必需!
□朱建人
自从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以来,各地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态度不可谓不坚决,力度不可谓不大,而取消统一早读也成了不少地方的举措之一,有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还专门下发了相关文件。
作为曾经的语文教师,在上个世纪末,我也陪伴学生们在校园中度过了许多个“书声琅琅”的清晨。但在我看来,这种大清早赶着来到学校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只是为了传承一种惯例,为学校增添一些管理上的“仪式感”而已。对于学生而言,太多地限制甚至浪费了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其负面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为了赶早读课,学生一年四季都得“黎明即起”,匆忙赶到学校,不少学生因此将就了早餐,有的甚至空腹到校,睡眠时间的缩短则是必然的。这就导致学生一天都打不起精神来学习,影响其身体健康乃至学业发展。
因为有早读课,学生难以有从容的时间来整理规划一天的安排,更难有时间在早晨进行必要的体能锻炼。况且,这样的早读基本都限于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且多以齐读课文为基本形式,显得十分机械单调,学生对此普遍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
由于是早读课,学生清晨的学习便成为划一的“规定动作”,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便趋向于最小化。有着不同作息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学生必须在同一种“仪式感”的驱动下,空耗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宝贵时间,其学习效能便大打折扣。
……
固然,早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量极少、生活节奏很慢的那个年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乃至必要性。但在今天看来,其所需要付出的教育成本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随着信息时代乃至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知识观、学习观、目的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纯粹的记诵式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读书也不再是为了给少数有闲者添一袭书香,装饰一下门面,而是成为普通民众未来生产生活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信息的无限性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现代社会人们作息时间的明显改变,让大家不得不反思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某些教育方式是否还有其存在的必要。
教育必须与时代发展变化相适应。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来审视早读,就不难发现其与当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已不相匹配了。我们并不否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个体化的诵读就不同学习习惯的人而言,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这并不能据此来证明以减少学生睡眠时间而换来的统一化早读的必要性,更不能让无数学生去浪费不必要的学习成本!
陶行知先生对“沿袭陈法”的教育自有一番独到犀利的评说:“今昔时势不同,问题亦异。问题既异,方法当殊。故适于昔者未必适于今。徒执古人之成规,以解决今之问题,则圆枘方凿,不能相容,何能求其进步也?”“双减”背景下,从教育改革实际需要出发,打破“泥古不化”的陋习,大胆进行类似“取消统一早读”这样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试验,应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