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
作 者:郑 英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建仁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而郑英的新作《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给我们以启示:教育可以是一种生动有趣的生活方式。从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我们正一步一步靠近“大先生”的教育生活。
郑英的字里行间充满“对教育的情感、憧憬及信心”,领悟此生的最大价值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由此她“安于斯”“专于斯”,并享受教育带来的充实和快乐。因为“乐于教育”,所以“长于教育”,又“成于教育”。20年前我就听过郑英的精彩教学,很欣赏她始终扎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更钦佩她这些年来的执着追求。她能成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省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绝非偶然。
我们常说“教育在于发现”。郑英的新作里,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和说教,有的是基础教育一线的鲜活案例;没有单纯的技术与方法,有的是融会贯通的深入思考。
她着意于发现学生,她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孤品”,她懂得“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哪吒”,她了解“孩子们的隐蔽痛点”,她坚信“没有什么比守护一颗心更重要”。她与学生一起探讨“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我们可以怎样去努力”。
教师在不断发现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她发现教师应该“站得更高,当为孩子成长计深远”,她发现一个人“成长的最佳路径是优化思维方式”,她发现自己的“汗水没有枉付,深情不被辜负”。于是,“你和我”一路同行,教师心无旁骛、诲人不倦;学生孜孜以求、学而不厌,师生之间相互成全,成为幸福生长的美丽风景。
在许多教师眼里,日常工作忙碌、琐碎、重复、乏味,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钻进被窝,梦见学生”。做科研似乎是一种外加的压力,负担重、效益低,甚至不知如何下手。
瞧!在郑英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般的存在,教室可以是“诗意栖居”的地方,课堂教学可以“有声有色”,班主任工作可以“有滋有味”,教育也可以有“童话般的浪漫”,问题里“蕴含着教育的契机”,这是多么生动的场景。
依托这样的理念,拥有如此之心境,教师的科研不再“高深莫测”,也不是“华而不实”。缤纷多彩的学校生活就是研究的底色,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亮点、痛点、关键点、关节点就是研究的着力点,对教育现象的精到思考就是研究的技术路线,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和学生的点滴变化就是研究的初步成效。
科研离我们并不遥远,郑英的新作就是这样的劳动成果。只要你用心用情,勤于笔耕,加之积淀,你也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科研能手。
在郑英的新作里,小而言之,她可以让寻常的生日有满满的“仪式感”,她赋予家长最纠结的排座位以“特别的内涵”,她可以把习以为常的零食现象上升到“班级零食公约”,她可以从课后作业拓展到“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
大而言之,她可以跳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个性上升到学科课程教学的共性,她可以超越一个班而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思索育人大格局,她可以从日常的教育现象演绎“向美而生”的生动教育实践。
“跨界”是从一种属性进入另一种属性。其本质是整合、融合,从而超越旧知,进入新境界。她属于跨界的佼佼者。
因为,她能回归人性、回归教育的本质去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为了心中的目标去学习、去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我认为,“大先生”不是来自象牙塔和书斋,而是来自生动的一线教育生活;“大先生”不是只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来自“国之大者”的“四有”好教师。“大先生”的教育样子,可以从乐教的信念、发现的艺术、生动的气息、跨界的视野出发,勤于积淀,精于反思,笔耕不辍。
郑英就是这样做的典范,期待她在这片神圣的教育沃土上,建树属于自己的教育风格,努力传播浙派教师的好声音,继续讲述基层教师喜闻乐见的教育故事。
(作者为杭州市拱墅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