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主要内容。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法学课程是培养法学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提高法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提升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充分发挥现有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本科课程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法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认真学习《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9年10月出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认真学习了《意见》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组织管理以及“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等内容,并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体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围绕“理念新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课程活起来、学生忙起来、制度严起来、教学热起来”的要求,真抓实干,努力取得实效。二是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全体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教学日常管理。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必须坚持听课制度,深入教学一线,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督促全体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全体教师在学习领会《意见》精神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申报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课程怎么教”的设计思想,而以“学生怎么学”、以“产出目标为导向”来设计课程,确保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全面推进法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参照学校制定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慕课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管理办法(试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计划(2019—2024)》,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课程建设的根本标准,不断完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课程建设激励机制、课程质量管理机制、课程考核和评价制度,加强高水平课程团队建设,服务多样化教学需求,不断推动“课堂革命”“学习革命”走向深入,持续推进法学类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方面,统筹规划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开展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遴选工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获批国家、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增至17门次。这些课程均涉及线上课程(如创业、道与术、财税法、外国法制史、以案说法、继承法)、线下课程(如法学通论、知识产权法学、法理学、宪法学、国际私法、国际法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如环境资源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如长江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虚拟仿真实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诉讼仿真实验)、社会实践课程(如法律诊所)、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如当代中国法治)。
法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例,它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以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对课程核心要素与混合式教学要素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放大两者的优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师生都扮演着知识的贡献者和受益者,这对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而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再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设置的“长江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旨在打造长江生态保护诉讼仿真教学平台,主要通过案件流程的形式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和刑事诉讼融入其中,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人机互动、文书撰写等方式,通过让实验者选择检察官视角,在实验中熟悉和运用环境法与诉讼法知识,解决法科学生无法直接在重大案件中开展实验学习的教学难题,培养法科学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训练法科学生掌握环境法、诉讼法等方面的实务技能,提高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卢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