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姚 荣
《报告》积极回应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拉大等经济、环境与社会问题,提出通过教育转型,将教育从让人“学会生存”的方式转变为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进而增进社会正义、环境正义与经济正义,并最终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
重新定义教育:
从优质受教育权保障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国际人权法的角度而言,《报告》超越了传统的“三代人权”理论,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了“美好生活权”的价值意蕴。《报告》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扩充了教育的意义。在《报告》的构想中,为教育缔结一项新的社会契约,能够将人的受教育权保障与全球共同利益相互勾连与耦合。《报告》强调优质受教育权的保障,应该是面向人人和惠及人人的。它不仅是一项个体权利,也是一项集体权利。同时,《报告》也主张作为一项共同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教育,应促进和鼓励人人参与其中。唯有人与人之间彼此协作、紧密团结,方能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方面,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教育,确立了受教育权保障的新境界。与既有的人权理论主张不同,《报告》既关注到受教育权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终身接受优质教育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特殊意义。《报告》既超越了受教育权作为“个体权利”的片面性,也摆脱了传统的“三代人权”理论的束缚,全面更新了受教育权保障的理念和思维。《报告》明确提出,“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必须仍以《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受教育权为基础,而且必须将其拓展以涵盖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此外还应涵盖信息权、文化权、科学权以及获取和贡献于知识公域的权利,即人类世代积累且不断革新的集体知识资源”。《报告》强调,教育要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要引导教育增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将之前所提出的“终身教育”进一步延伸到个体在生命不同阶段都可以接受到优质教育的高度,而且教育内容将不仅包括文化科学、信息技术、共享知识,还应扩展到团结协作、同情关爱等方面。受教育权应该是学习人类世代积累并分享不断转型的集体知识资源的权利。受教育者个体也须发挥能动性,拥有为丰富与创造共享知识作出自己贡献的权利。
另一方面,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教育,更加关注教育的公共属性与公共责任。《报告》提出,要加强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一种共同利益的功能。作为一项共同的社会事业,教育可以构建共同的目标,让个体、团体、国家和人类实现共同的繁荣。新的社会契约在确保教育公共资助的基础上,还需作出对全社会的承诺,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教育的公开探讨。《报告》强调,教育要回应越发不确定的世界秩序,要达成共同的目标、承诺、规范和标准,要加大对面临教育困境地区的投入,等等。教育的转型,最终不仅指向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更指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通过教育的转型,更好地推动包括环境正义、社会正义与经济正义在内的更加广域的复合性正义的实现,凸显教育的公共责任。
展望未来,《报告》所设想的教育转型,需要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观的引入,呼唤基于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观的教育治理实践。为此,《报告》提出希望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教师、青年与儿童、家长与社区等教育的相关利益方全部纳入契约,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唯有将教育定位为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的社会契约,方能真正释放教育的潜能与价值,也才能在确立受教育权保障的新境界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达成内在的统一。
重新发现教育学:
畅想面向2050年的教育改革
经典的教育学理论关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师职业发展、学校角色与功能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报告》为了实现受教育权优质保障与增进全球共同利益的价值,提出重述上述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和新观点。《报告》特别提到,“目前,世界各地的教育组织方式不足以确保公正与和平的多元社会、一个健康的地球以及共同的进步惠及所有人。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某些困难源于我们的教育方式。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应让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报告》尝试提出了一系列教育革新的建议。
首先,《报告》呼吁建构合作和团结的教育学,要重新构想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要围绕合作、团结和协作的原则进行组织,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对个体及所生活的世界的改造;要关涉每个年龄和阶段的教育,更新高等教育使命,加强与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联系,加强对教学法的研究。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处理好课程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与生产知识,培养学生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作为一项协作性的事业,教学应进一步专业化,教学工作中教师作为知识生产者、教育和社会变革关键人物的工作应得到认可。协作和团队合作应成为教师工作的特色。对知识的反思、研究、创造和新的教学实践应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必须支持教师享有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且他们必须充分参与有关教育未来的公共辩论和对话。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学校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要重新构想未来的学校,重新规划设计包括学校建筑、空间、时间、课程表和学生分组等在内的教育元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学校应在保障人权、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方面成为典范,从而塑造我们向往的未来。最后,我们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终生享有并扩大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人们都应切实享有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我们应整合各种自然、人工和虚拟的学习场所,精心发掘各个场所的最佳潜能。
通过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及教师职业和学校的重塑,实现教育的理念更新、体系变革与空间拓展,以构建更加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而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理应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