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体育课变得更有趣、更好玩,是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教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图为上课场景。
专家点评和听课教师的反思,是课堂节的重头戏,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抓手。图为中学美术公开课后的交流互动环节。
在今年的课堂节上,“思维课堂”十佳教学能手评比非常激烈。图为小学信息分会场的比赛场景。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这个话题吸引了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也让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格外高效而有韵味。
【编者按】
“双减”政策是对现阶段义务教育生态的纠偏,而要求增加学生体育、艺术、劳动的时间和机会,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发展素质教育的信心与决心。音乐、体育、美术等非考试科目必将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如何把这些课程上出彩,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实现“双减”背景下的高质轻负?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的教师们已经在思考与实践。
音乐:立足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第二小学 杨书金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要立足课堂核心素养进行深度学习。这不仅仅关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的保障。
“深度学习”不是指知识的难度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而是指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程度。这种“深度”是在明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合理的教学“脚手架”,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体验、探索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引起心灵的颤动。
首先,要关注对作品内容的深层次探究,在从探究到感悟的过程中,学生能积累起一种对音乐的精神上体验。
其次,需要把三维目标拆解开来,发现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各种思维碰撞中探寻音乐体验的终极目标。比如在《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妈妈平时为我们做了什么等问题,由浅入深地接近问题核心。
情景创设可以是视觉联动、情感联动,当学生对情景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力时,教师抓住这个感知力追问:“为什么你有这种感受?”“造成你这种感受的是音乐的哪个要素?”……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立场、知识、经验迅速调动思维,整理出结论。
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从第一环节即感知部分就会出现矛盾,教师也可以同样追问“为什么你觉得这张图和这段音乐比较合适”“这张图呈现的是高山城堡,你会用怎样的词语形容高山城堡”“你用什么词语形容这段音乐”等,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精准的问题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还要给学生多一点空间与时间,以学生为主体,在问题引导中反复聆听音乐、判断、思考,在此过程中慢慢增强对音乐的聆听能力和感悟能力,慢慢形成一个问题结构,对知识进行碰撞、联系、整合。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知识以外的素养,要通过现象看本质,积极探索思考,在亲身体验和间接经验中获取创新力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对作品的完整认知。
音乐课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要利用好学科优势,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经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深度学习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
美术:关注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
杨嘉晨 丁 洁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是希望校内外教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这也给美术等长期被视为特长类的“小众”学科一个重新正名的机会。
在“青铜器”一课里,教师准备的青铜器盲盒成功地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还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各种生活用品中找出青铜器,并进行装饰,让美术美化生活。有的教师还创设了一个修复环节,让学生当了一回小小古物修复师,通过课堂所学,来修复青铜器上的各式纹样,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在“为你熟悉的同学绘制肖像漫画”的课堂上,教师通过30秒快速创作漫画自画像的方式,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展现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有的教师则通过创设一个集体生日派对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地让学生的作品得到一个新颖、有趣的展示。
少年儿童为什么要学习或参与美术活动?当然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素养,这也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注重设计一些让他们喜闻乐见的环节,来提升他们感知美的兴趣和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思维和艺术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美术教学必须关注的。因为有时候,靠理性和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感性和直觉的艺术思维却可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学美术不仅是学画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和想象能力。
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加入一些批判性教学,让学生敢质疑、敢提问。上课时,应当从“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转变为“学生问、教师答”,将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学,从而让学生拥有无限的创造力。
我们应该树立“大美术”的教学观念,比如:通过画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成语,了解历史文化,感受祖国的山川大河;数学教学中,可以用画面的形式出现;有些语文题,也可以要求用绘画的形式完成等。只有通过这样的深度学习,才能启迪智慧、养育人格,激活学生的未来,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艺术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体育: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王狄钶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揭建东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也能起到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集体主义、拼搏进取等美好精神品质的作用。“双减”政策下,校内体育课更要担负起主渠道的作用,让体育教学变得更有趣。
首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要以精讲、多练为设计要点,充分展现学习体育动作从练习中掌握的原则。像足球课里的脚内侧传接球教学,核心点是“传准”,怎样在课堂中把“传准”落实到位是教学的关键。课堂设计中应明确本课的核心方向,着重设计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去突破,要有利于学生思考、理解、掌握体育技能,避免散乱的教学设计,不让学生带着“问号”被动地学习技能,主动积极地引导他们往中心点靠。
从动作学习到小组配合等,都遵从从简到难的学科特点。课前要调整好队列队形,减少课堂中多次调整队伍,避免出现课堂“混乱”,从各个练习动作到队伍整体展示应该环环相扣。
教师可利用两种颜色的标志球衣并在课堂上摆设好小球门,增加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清晰度。教学练习要更加趋于实战对抗,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与运动量,避免产生学生枯燥地学习技术、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有趣,学生才会有乐趣,才能更加地投入,才能有收获,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料,这对体育教师的内在修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利用“双减”的有利因素,发挥教师的特长,课堂之余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校内社团课,确保学生有自己的体育爱好,掌握专项技能。
“双减”下,对学科的划分更加细致,校内体育课、课后体育社团等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进一步落实体育运动。要牢记,体育并非学校教育一家的事,要发动全社会来营造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它也不是一时一地的教育,而应是终身学习且终身享用的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简约而不简单”
□东城教育集团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 闵意雯
“双减”政策是对现阶段义务教育生态的纠偏,它意味着我们不能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而道德与法治正是这样一门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简约而不简单”。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为例,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课前个人学习单为依托,根据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数据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在校园里的美好回忆为导入,激发“学校是他们快乐成长天地”的情感。通过课前个人调查单的汇总、归纳,展现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及他们对学校的真实渴望。
课堂上,以学生最关心的垃圾问题为例,由师生合作完成关于校园垃圾问题的调查报告。先由学生讨论垃圾问题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然后小组合作,在空白板贴上自己的建议。参考项目式合作学习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去分配任务,在规定时间内配合好,快速地完成小组任务。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综合能力。最后的小组汇报环节,既展现了学习成果,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这个学科队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科研究。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会更加立足生活,立足于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最终获得知识,在自主总结巩固的基础上,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从过去“一言堂”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参与者、陪伴者。学生在这样平等、互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尊重、接纳、友好,使“要我学”变“我要学”成为可能。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强调简约、高效。首先,课本非正文的活动设计不宜过多,课堂环节也要有所选择,不能全部采用,使课堂变成一锅“大杂烩”。其次,课本内容要做详略处理,不能均匀发力,需要突出重点。如这节课的重点是“垃圾问题”,那么前面的“美好回忆”可做简单处理。
当然,课堂上也不宜频繁地创设情景。每一个情景的创建都需要花费时间,最好“一案到底”,即根据课本知识点创设合适情景,选取典型素材,达到一个情景讲完所有知识点的效果,使得课堂呈现主线贯穿的层次感。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一堂符合“双减”精神的道德与法治课。
【链接】
聚焦课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
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成立10余年来,始终坚持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幸福校园,优质教育”为愿景,坚持“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的理念,以“三节、两校、一营”为载体,通过项目引领、深度介入实现合作共赢,集团办学实现了从量的飞跃到质的提升,取得了优异成绩,形成了区域特色。东城中学的“弘毅”课程、东城实验的“四叶草少年”、东城小学的“品德+”、东城二小的“弄潮儿”、丁兰实验的孝文化等各具特色。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面临“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如何进行“五育”融合的问题。如何破题是关键。实践告诉我们,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双减”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在提升校内教育质量上发力,让教育回归本质的同时,也要做教育的“加法”,在教育观念上形成“负担减下去,素质提上来”的共识,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而聚焦课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理事长 戴丽敏
课堂节是提质促改的重要抓手
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从创立起就自始至终坚持“学校发展,教师先行”“教师成长,课堂为主”的发展理念。课堂节是东城教育集团为提升课堂质量、促进课堂变革的重要活动和抓手。从2009年到现在,课堂节已经连续举办了11年。
课堂节的主题则从关注课堂“生态、效率、质量”、有效作业到如今聚焦“思维课堂”“为思维而教”“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综合学习”“学科整合”“关键问题学习”等课堂改革方向,越来越接近新时代学生发展目标,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诉求,契合新时代学生评价标准。本次课堂节的主题是“走向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聚焦非学科课程学习,继续深化探索思维课堂的校本模式,探寻“思维进阶”的培养路径。
每次课堂节,既有杭师大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一线名师的实践指导;既有教师的同台竞技,又有学科专家的指点迷津;既有教师们听课的随堂思考,又有成文的教学心得,师生在课堂教研的盛宴中得到历练与成长。
长期高水平教研的浸淫让教师的教学水平飞速提升。在省、市、区各种优质课评比中,东城教育集团有数百人次获奖。其中,3项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有教师在全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中获特等奖,还有教师获全国思维型教学优质课评比特等奖。
——杭州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常务副理事长 孙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