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史望颖)近日,宁波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课程设计以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为主。
《指导意见》要求课后服务课程坚持分类开发,分德育活动、文体艺术、科普实践、人文阅读等类型。学校要统筹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等校内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和社会机构等校外教育资源,借助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场所,开发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网络课程平台中的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鼓励跨校、跨区域课程建设资源共享。
《指导意见》明确,严格规范课程时间。工作日课后服务期间,小学素质拓展课程时间占比原则上不少于课后服务总时长的50%,初中开展晚自习服务的,原则上晚餐前的课后服务时间应提供素质拓展课程。严禁以素质拓展的名义进行变相集体补课或上新课;鼓励建立以社团、兴趣小组为单位的课程实施模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可以跨年级、跨班级,自由选择,走班上课。支持组建城乡、区域、校际课后服务课程联盟;学校应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市教育局建立课后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网上报名选课服务,并强化课后服务课程开展情况的统计、监督与评价。
根据《指导意见》,该市各校将实施课后服务育人成效反馈制度,建立学生课后成长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档案统筹管理,全面记录学生课程选择、兴趣特长、潜能表现等情况,每学期向家长反馈,提出专业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