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12日,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关于征集“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的通知》,面向全省中小学校常态化地征集可复制的“双减”工作经验,尤其是破解“双减”落地过程中典型性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的原创性举措、长效性机制和载体。12月9日,首批10个“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向社会公布。这些案例提供了哪些好的做法?对巩固和深化“双减”工作又有怎样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此,本报约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林莉和纪宁萱进行点评。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林 莉 纪宁萱
浙江素有基层创新的传统。“双减”文件公布以来,全省各地各校早早谋划、系统部署、积极作为,取得明显成效,其间更涌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高招”“新招”“奇招”。如何将这些经过实践检验却点状散布在全省学校一线的优秀案例汇集起来,形成“灯塔效应”,巩固我省“双减”工作成果,进一步提升“双减”工作水平?如何面向深层次破解基础教育长期积累问题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总结和提炼这些优秀案例背后的共性经验和教育改革规律,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引领“双减”工作的浙江标准?
省教育厅部署的全省中小学“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工作,正是基于这一思考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建立“一案一亮点”“一月一报”的常态化征集遴选工作机制,每月20日各市县教育局推荐学校优秀实践案例;第二,由来自教研、科研、教育技术、教育行政、高校和新闻媒体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评审,从实效性、典型性和可推广性3个维度挑选当月优秀实践案例,并于次月向社会公布,营造改革氛围;第三,建立“双减”优秀案例库,梳理“双减”关键问题清单,举办“双减”成果推广和关键问题解决现场推广会,提供多样化、可参照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第四,开展调研和专题研究,孵化“双减”科研成果,打造有浙江标识度的“双减”工作标准。因此,围绕“双减”优秀实践不单纯是一项征集工作,更是一个从实践中发现、培育、宣传、推广、研究和再回到实践的系统工程。
首次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共收到来自全省各市县推荐的中小学案例92个,其中36%的案例聚焦作业减负,36%的案例聚焦课后服务,其他28%的案例分别关注了“双减”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提质、四项管理等。不难看出,这些案例既有直面“双减”核心议题的“硬核”探索,又立足学校实际从不同的切入口对“双减”工作的全部主题有所回应,从一个侧面勾画了我省“双减”工作的实践图谱、行动路径。
应该认识到,“双减”是小切口解决基础教育长期积累问题的重大改革。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所言,“当前的成果还是比较脆弱的”。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基础教育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时代,浙江省的“双减”目标不能止步于解除当下的“疥癣之忧”,而更应致力于回答“浙江省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来推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升级。
令人欣喜的是,以首批公布的10个典型案例为代表的基层探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双减”稳步落地到学校教育生活重构的连续改革谱系,其一端致力于寻求解决“双减”推进中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另一端则致力于教育教学整体优化、教育生态和教育格局的调整,重构育人模式和育人体系。
此次10个案例中,既包括作业控量提质、课后服务升级的务实解决方案,也包括从“双减”出发,剑指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管理,以及课余生活和校内生活内容、作息、秩序重建的案例。从“双减”优秀案例出发,将这些一个区域一所学校的探索、原创的碎片化改革、局部的一招一式变化,进行更高层次的、整体化地提升,从而不断扩大改革的“涟漪”,这正是“双减”优秀案例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从“双减”稳步落地到学校教育生活重建,这些优秀案例撬动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效应初显。而以打造“双减”浙江标准,破解基础教育长期性问题为旨归,仍需要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社会成员加入巩固“双减”成果的探索,久久为功,汇集成系统性调整和制度性的变革。
A.课后服务内容和管理升级:三所学校的不同探索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出台了课后服务指导意见,很多学校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后服务方案。“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不应只是“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困难”的“托管”,更是“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的重要举措。在“不集体补课”“不讲课”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之间,存在着空白的中间地带,需要学校的主动探索和大胆创新。来自杭州、温州、舟山三地的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后托管“私人定制”
案例: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是杭州市主城区的一所大规模学校,学生超过3000人。基于多年拓展性课程实施经验,学校在“5+2”课后服务中提供了100多个涉及益智类、体育类、科普类、艺术类、信息类等内容的菜单式“X”拓展服务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真正实现了为每人每天每节课的“私人定制”课程表,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学校是如何解决资源、场地和管理问题的呢?
课程社团化。每个类别的课程分成注重特长的精品拓展课程和注重体验的兴趣拓展课程两级,开设了多个不同的社团,社团的班额从几个人的小班到30人的大班不等,变“抢课”为“选课”,让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地选到“自己想要的课程”。
课长多样化。量身打造“长短课”,40分钟、1小时、1.5小时,因课而异、因时而异。
接送分段化。一、二年级,放学时间可选择下午4:00、4:30、5:30或6:00(夏令作息);三至六年级,放学时间可选择下午4:30、5:30或6:00(夏令作息)。
场馆统筹化。全面盘点学校场馆,做到最大化利用。每天的学后托管“1+X”模式采用“走班制”。“1”模式在同年级“走班”,腾出一半的教室作为“X”模式跨年级走班。
关键词:“1+2+N”模式
案例: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校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将育人目标融入课后服务,以“1+2+N”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自能发展”。
“1”为学业整理课:学生从多层次的“素养作业超市”“作业菜谱单”中选择自己的专属作业,并对一天的学习进行反刍性自主整理,教师在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对作业全批改全反馈,根据学情及时做全员解析或者个别辅导。
“2”为阅读+运动:低段孩子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阅读、健身课程。中高段孩子则是自主前往指定场所找相对应的托管服务教师进行阅读或运动打卡。学校还在课后托管时间,全面开放室内外各大阅览场所,提供墨水屏阅读器、朗读亭等智能阅读平台。
“N”为周三无作业日和个性走班课程:周一、二、四、五的课后托管时间提供N种社团课程,让在体艺、科技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自主选择。
拓展资源:发挥学校图书馆作为温州市图书馆和瓯海区图书馆分馆的资源优势;同时,积极探索本校教师资源+高校大学生资源+社会培训机构公益组织资源组成的“三维联动”师资,有效拓展了课后服务资源。
关键词:服务升级
案例:舟山市普陀小学
舟山市普陀小学是一所新建6年且有6年课后服务历史的学校,经历了城市少年宫进驻半公益晚托(1.0)、区财政买服务公益晚托(2.0)、市教育局统一规划半公益晚托(3.0)3种模式。针对“双减”课后服务扩容、延时、提质的新挑战,学校再次升级课后服务体系。
课程升级。构建由“基础服务+拓展服务+延时服务”三档服务组成的“和美驿站”课程体系,基础服务实施分层管理,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予生生互助、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鼓励基础尚可的学生自主作业,对其进行适当答疑;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作业后当小老师、前预习和自主学习。拓展课程分五大主题丰富课程门类,实施小班化教学。延时服务的电影和阅读课程实现休闲与学习的结合。
管理升级。成立课程管理、安全保障、家校融合三大管理团队,健全分块分点分段、错时+延时的学生弹性离校制,以及基于“课后服务课时银行”的教师弹性工作制。开启智慧校园课后服务模块,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选课后,系统自动生成课表及组班名单,形成学生用“一生一课表”,管理教师用“一日一课表”“一班一名单”。
师资升级。建立专家库,邀请非遗传承人、省市级退役运动员参与课后服务。目前,外聘专业教师由原有的11名增至32名,新加入4名非遗传承人、2名省市退役运动员。
B.作业减负:从校级作业指导性管理到学生自主时间管理
压减作业量只是作业减负的一个维度。必须在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参照系中重新思考作业的全链条优化。如何建立、健全适合自己学校的作业管理机制,有效地实现学科内与学科间作业调控、减负提质?如何建立、健全班级作业管理制度,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高效作业、自主规划和管理学习时间的终身学习者?入选的小学和初中作业减负优秀案例为此提供了思路和可操作的样本。
关键词:作业合同
案例:温州道尔顿小学
温州道尔顿小学另辟蹊径,通过以作业合同为载体的“周作业”设计和管理,构建了培养自主学习者的作业新体系。
全科设计。作业合同由五大任务板块构成,分别是生活习惯板块、一周学习任务、自主规划学习、一周整理反思、家校留言,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整生活。
自主约定。道尔顿小学的作业首先是一份师生认可的、就作业达成一致的“约定”。每一周的作业合同都要经历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讨论和签署”的过程,师生一致同意“作业合同”上的全部内容,学生才在合同上郑重签名,改变以往单向的作业布置方式。
长程规划。学生通过作业合同一起提前了解一周内的学习和作业安排,每天学习自主安排好回家的作业任务。学生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作业规划部分,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安排,也不会落下什么作业。”“我还可以把自己这周校外的安排一起考虑进来。这样就有一种心中有数的感觉。”
整理赋能。作为作业合同的配套教学制度,学校设立了每日的50分钟整理课、每周一次的全科任务规划和周反思、每月一次的整理日、每学期一次的学期综述,为师生实施合同作业提供可持续的支持性教学环境。
关键词:学校作业指导性管理
案例:海盐县沈荡中学
初中作业减负面临着更大的现实困难,学校理当承担整体协调的责任。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对学科作业来源、作业时机、作业内容与设计、作业指导与反馈的管理,还包括学科间与学科内作业量、作业类型的协同与调控。海盐县沈荡中学探索了以“一率”(作业的完成率)和“两性”(准性和弹性)为参照的校级作业指导性管理体系。
“四定一报”调控完成率。教研组定选题原则,备课组定选题范围和数量,每周备课活动定作业进度,同时通过“作业申报平台”填写每天布置的作业内容、预估的完成时间,实现全校各学科作业量的指导性调控。
校本作业增弹性。制订学期自编作业计划表,一章节设计一次自编作业,每2~3周进行一次自编作业,并统一于周五课后服务时间完成。
面批抽检提升准性。对基础薄弱、作业习惯差的学生,任课教师每天面批抽检;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隔天面批抽检,自律性好、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定期抽检。行政值日教师在巡视教学楼的过程中每班随机抽取2~3名学生的必做本,监管作业面批抽检情况。
C.重建一日校园生活:改变从小处开始
“5+2”有效减轻了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的接送困难。但与此同时,学生的在校时间也从原来的6小时变成了8、9小时,甚至10小时;教师的工作时间也变成了10、11小时,甚至12小时。师生在校时间的全面延长,对原有的校园作息和教育生活节奏提出了挑战。如何调整师生的一日校园生活?
关键词:午间躺睡
案例: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
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调整了午间作息,安排夏、秋季每天40分钟左右的午睡时间,用躺睡的方式,让学生们尽快进入深睡眠。为了让学生睡好睡足,做好时间的前延后展和流程的优化规范,保证周一至周五每天40分钟的完整睡眠时间。
关键词:午间清场
案例: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将每天中午12:25—12:45定为教室清场时间,让每一个师生的大脑得到“重启”。到清场时间,全校对全体学生开放各类场馆,1295名学生走出教室,享受阳光、享受运动,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工会组织教师午间打卡2000步活动,学期末评选运动达人,进行奖励。
关键词:“时间银行”
案例:常山县第一小学
常山县第一小学基于新的学校作息,探索了教师工作量“时间银行”制度,将教师们的额外工作量进行存储,再按其存储量分别给予相应的“感恩回馈”或“积分抵假”。“时间银行”一月一反馈,公布每个教师的“存款余额”,让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额外劳动被看见、被认可,同时也可获得弹性的舒缓调节时间,平衡工作与生活,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省教科院在调研中还发现,不少学校还以“双减”为契机,对学校的时间规划、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金华市湖海塘小学大幅压减了全校性工作会议的数量,改成开小会、开短会、用微课和通知取代会;杭州市学军小学将高效开会变成一个教师的研究项目,找到了一系列提高会议效率的金点子;义乌市绣湖小学设立了通知收发时间窗口制度。这些细小的改变正塑造着学校新的教育格局。
D.家校社协同与学生课余生活再造
陶行知说,“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当多数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大部分或者全部作业,回家后的课余时间如何度过?学校、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长远意义。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平衡学习、休闲、交友、娱乐、兴趣等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也是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周末学伴小组
案例: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
如何让学生双休日、节假日的学习与休闲活动张弛有度,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探索建立“小雁群”课外学伴小组,学生按以同班级、同小区或同爱好结成学伴小组。小组成员自己组、组名自己起、组长自己选、计划自己订、辅导员自己聘、活动自己搞、阵地自己找、组务自己管,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在开展活动时,要求做到“活动前申报”“活动中动态汇报”“活动后小结报告”,并制定应急预案。活动结束组长做好活动记录及资料的收集,撰写活动小结或新闻报道。学生整理的照片、视频、调研报告、手抄报、手工制作成品等成果,利用德育小课、班队课,以及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窗、班级群等平台交流加以展示。
半个学期以来学伴小组进行了团队共读、走进家乡、健康运动、亲子同乐、项目探究、公益服务、家政实践、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红色影院等活动近百次,通过小组学、玩活动,学生周末不仅有了团队,产生了归属感,周末生活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关键词:“36”有约
案例:浦江县实验小学
学生在学校课后托管基础服务期间完成学习任务,课后时间可以干什么呢?为了让家长放心,浦江县实验小学推出了“36有约”系列活动,引导家长科学地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给家长精心挑选了36本适合亲子阅读的国内外名著,让家长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阅读,尽情享受亲子互动时光;每周三、周六定为全员家务日,学生回家后的任务是做家务,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提出36无手机日,倡导家长也放下手机,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运动、做家务,一起出游、开展实践活动,通过36天的习惯培养,让孩子适应并习惯没有手机的日子;录制“36家长金课”,从学习品质、特长引导、亲子沟通、生长发育4个主题开设有针对性的家长沙龙,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