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社会工作专业 “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网友投稿  2023-05-17 08:08:08  互联网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秉持“同理—接纳—自助”进阶式唤醒的育人理念、“共商—共建—共赢”联动式赋能的育人机制、“领域—能力—规范”融合式扎根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社会工作专业“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国内同类本科高校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实践经验。

    “同理—接纳—自助”进阶式唤醒

    社会工作专业按照“同理—接纳—自助”的育人理念实施专业进阶式唤醒帮扶工程,引导学生开展身边的社会工作、家乡的社会工作及实习的社会工作等特色专业活动。“校社协同”育人双方在帮扶工程当中导入各自优势资源,建立行动框架,充分实现课程知识和技能训练、学校“三全育人”活动、寒暑假实践活动联动。大学一年级,通过身边的社会工作,激发学生拓展人际连接以实现同理心的专业价值观形塑;大学二年级,通过家乡的社会工作,利用学生寒暑假回乡寻根梳理代际传递以实现文化的深层次接纳与认同;大学三、四年级,通过实习的社会工作,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领悟“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真谛,进而推动专业及终身成长。

    “共商—共建—共赢”联动式赋能

    社会工作专业“校社协同”育人双方成立教育联动团队、搭建沟通机制,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资源整合、教学设计、学生成长、保障措施、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育人双方以智库、基地共建为契机,组建专家委员会、专职管理团队并制订考评机制,在人才培养定位、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带教师资、服务规范和操作、服务评估等方面结合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全程助力学生成长。共赢是解决投入产出问题,育人双方在带教团队、案例研究、见习实习、人才就业、服务购买、职业教育、评估督导等领域实现共享机制,强化“双师型”人才培养,助力联动育人。通过“共商—共建—共赢”联动式赋能,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相统一的社会工作人才。

    “领域—能力—规范”融合式扎根

    人才输出的导向是“学以致用”,核心是解决岗位胜任力和专业服务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一是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学情,以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安排学生进入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学校辅导中心、养老机构等不同领域实践实习;并依托科研、项目、赛事等媒介,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实现教学成果的转化。二是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时空条件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岗位胜任力要求为靶向,重点培养逻辑思辨、文书撰写、沟通表达、调查研究等基础能力,着力提升个案、小组、社区、行政四大专业服务能力,夯实资源动员能力和政策倡导能力,并将其有机融汇,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全过程。此外,还要求学生在服务领域中充分展示人才正气、职场标准、服务伦理等行为规范。通过融通“领域—能力—规范”,学生具备了岗位胜任力,积极扎根专业服务。

    “唤醒—赋能—扎根”协同育人见成效

    经过4年半的持续改革,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实践初显成效。一是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及“双创”比赛,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广西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全国社工微电影大赛五等奖2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和铜奖各1项。二是学生的价值认同明显升华。学生通过28项社会服务项目提升了自我效能感与社会责任感,对群众需求更为敏感,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并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自发成立的社会工作协会成为学校品牌社团。三是学生的职业理想正向发展。在“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理想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896名,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连年获得“广西医科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四是教学改革成果丰富。参编教材3部,立项省部级教改课题12项,发表教改论文16篇;获评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3门。成果先后被广西卫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陈宇 何肇红 吴上)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5-17/xw_474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