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启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生态发生剧烈变化,资本大幅撤离培训市场,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7%,学校普遍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布置的作业量显著减少,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与过重作业负担总体上均大幅减轻,原有的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培训机构的关系格局被重新改写。但教育新秩序还远远没有形成,“双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从字面上看,“双减”减的是“量”,但最终目的是“质”,即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减负而减负,“双减”一定要坚持质量导向,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第一,要有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思考和推进“双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必须从更上位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出发,去思考该减少什么、该增加什么、该优化什么,否则就是盲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的,甚至越减问题越多,陷入误区与泥潭。高质量的教育不是或者不只是培养出“会考试的人”,而是培养出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即人的现代化),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高质量的贡献。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必须能够促进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把学生从机械作业、重复作业、无效作业、题海战术、唯分数、唯升学中解放出来,就是把学生从片面发展、被动发展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更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通俗而言,教育目标的高质量体现在,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利益,培养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素养”,而不只是考试这“一时”所需要的应试技能。为了一时,牺牲一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既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强调重点发展。全面发展要求“五育并举”,但是,目前在一些学校出现了五育“摊大饼”的现象,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因此,只提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是不够的,还需要突出重点,找到每个“育”当中的重点,例如,培养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属于智育的内容,但是应该以创新能力为重点。重点素养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中关键的、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要在强调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的培养。
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双减”中作业的减量与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只有这样,“双减”才不是盲目的,才是目标明确且志向高远的。
第二,要有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不论是常态课讲授的内容,还是学校课后服务提供的内容,都属于课程内容的范围,这些课程内容要提升质量,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好吃有营养,应该少而精,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重点来确定课程内容的重点,课程结构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不能“两张皮”。课程内容要求体现鲜明的素养导向。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修订完毕,即将颁布,新课标的突出特征就是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一门课程的每一块内容,都是核心素养的延伸与细化。
课堂教学要提升质量,传统教育教学中,满堂灌、题海战术大行其道,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陈旧,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积极创新。
目前的减负特别关注作业的减量与优化、特别关注课后服务供给,这种关注是必要的,但又是有欠缺的。实际上,作业与课后服务都是常态课堂教学之后的活动安排,都是“马后炮”。某些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于是课堂不行作业补,以作业取代教学、弥补教学,把课后服务变成学科教学的加长版。如果课堂教学质量高,教师讲得好,学生学得好,就可以少布置作业,课后服务就可以用于发展兴趣特长,学生的负担自然减轻。因此,作业之前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至关重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比通过减少作业实现减负,更为基本也更为重要。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在校时间明显变长,教师工作负担显著增加,课后延时服务导致教师日常的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时间开展,这些对教师的体力、动力与能力均产生了影响。教师的能力提升需要时间,体力恢复也需要时间,保障教师的休息权、让教师得到必要休整迫在眉睫,为教师减负势在必行,弹性上下班制度亟待落实。“双减”对教师的能力、动力、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教师能力提升的要求尤为迫切。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去培育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核心素养,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空前提升,教师的培训与研修方式需要变革。
总之,推行“双减”政策,不能只是重点关注作业与课后服务问题,关注的重心应该转移,要更加关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教师素质等,只有这几个方面达到了高质量,“双减”的政策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