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枫桥式”平安校园数字化指挥中心开展校园安全巡查。 (本报通讯员 楼 建 摄)
2月17日,浦江县交警在辖区中小学校向学生普及交通安全知识。
(本报通讯员 杨晓东 张 晨 摄)
建德市教育局副局长李益民(右)和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分析“学生上下学服务系统”中的信息。
(本报通讯员 舒新华 摄)
□ 江 晨
新学期第一天早上7:10,诸暨市牌头镇初级中学校长王玲林站在校门口迎接学子归来。915名学生依照年级错时入校,人脸识别、通过闸机、完成测温,孩子们的动作熟练而轻快。实际上,两天前王玲林就已经通过“浙里办”的“师生防疫打卡”应用获取了学生们的防疫打卡数据。开学后,王玲林还能借助校内的190个智能监控,及时知晓像校园里是否有人员聚集、是否有人违规外出这样的情况。
自去年10月,诸暨市教育体育局启用“‘枫桥式’平安校园智治平台”以来,全市275所学校都安装了数字化感应视频监管系统,让安全隐患没了“死角”。
像诸暨一样,省内各地借力数字化改革的成果,为筑牢浙江校园安全的“铜墙铁壁”添一臂之力。
智慧驱动,安全防护有亮点
在诸暨市教体局“枫桥式”平安校园数字化指挥中心,有块让人足不出户便能将各校安全情况一览无余的数字大屏。“现在,每所学校的智能监控都接入平台统一监管,我们也能实时看到学校动态,有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诸暨市教体局安全管理科负责人詹高聪说。通过主机连接,教体局不仅能查看各个学校的监控,还可以与各校视频连线,方便统筹工作。
这样高效的平安校园建设模式,源于“枫桥经验”。“诸暨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我们将网格化管理的做法应用于校园安全管理,按照‘校内建网,校外借网,内外联网’的思路,织成校内校外融为一体的风险防控网。”詹高聪介绍,网格分为纵向与横向,纵向为教体局、科室、中心校、下属学校等主体自上而下进行管理,横向则为教育与其他部门联动管理。如目前疫情背景下,网格采用“一校七员”模式,除了教育管理部门,还有卫健、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等6部门共同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之中。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现实网格变为数字网格,智治平台应运而生。记者了解到,平台建设之初,内置应用上已有一定的设计,如在“检查内容”板块里,就已分好“校园防疫类”“三防建设类”等10个项目。这样一来,安全管理员到学校后,只要按照指定类别进行督查,然后将隐患拍照、上传并提交,再由相应负责人进行处理、验收,就能形成完整的管理闭环。
在建德市,学生上下学成了智治的突破口。这里的家长们曾为接送孩子上下学犯难,现在通过手机就能知道孩子几点钟出校门上校车,还能实时查看校车轨迹。校门口的拥堵、安全隐患等让人头疼的问题,都随着“学生上下学服务系统”应用的上线迎刃而解。
“‘学生上下学服务系统’依托省教育厅、杭州市教育局校园安全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数字链路’为纽带,跨部门协同。”建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系统启用以来,市域城镇学校放学时间平均缩短20分钟;在上一学期,系统准确提醒市域内人员安全驾驶5次。
“积极推进校园安全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智治水平,是构筑校园安全‘铜墙铁壁’的重要之举。”省教育厅校园安全处负责人介绍。2021年,省教育厅初步建立了服务与治理一体化的校园安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管理“一网统管”。其中,重点实现了校园安全隐患发现、整改与验收的可视化、可验证闭环管理,解决了数据采集的时效性问题。此外,还结合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及时掌握了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的实际状况,提高了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聚焦重点,安全指数有保障
“双减”以来,杭州市持续深入推进“双减”背景下“护校安园”专项行动,着力提升时间、空间利用效能,优化服务保障。同时调动起多主体力量,形成公安民警、警务辅助人员、学校保卫人员、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的护学机制。据介绍,去年下半年全市学校周边平均拥堵延误指数较“双减”开展前环比降低6.5%。
随着全省校园安全的整体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强化重点领域管理、防范重大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已成为共识。早在2013年,省教育厅就会同省平安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制定意见,将平安校园建设细化为1A到5A不同等级,设置一系列指标实施动态化管理。2019年,省教育厅又会同省平安办、省公安厅研究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等级平安校园建设的若干意见》。目前,我省已有90所高校获评不同等级的平安校园,其中5A等级13所,4A等级49所,3A等级24所,2A等级4所。
“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去年上半年,“平安护航建党百年”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教育厅组织了隐患全面排查整治,实施校园安全稳定专项行动,集中在6月对不同学段的校园进行交叉检查。同时,还加强了校园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实验室安全等多个重点领域的防范治理。其中,省教育厅会同消防救援总队制定实施《浙江省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各校强化校园消防安全管理;与省建设厅联合编制、发布《高等学校化学试剂库建设标准》,并于今年2月1日起施行。
有了明确的方针指引,各地从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竞相发力。如诸暨市新建立9个名安管员工作室,并全面实施学校安全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嘉兴市秀洲区联合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形成“校警+保安”“校园老兵+保安”的安保配备模式;海盐县建成嘉兴首个校园安防体验馆,并建立了一套校园安全全过程管理机制,通过“专人管理标准化”“过程管理网格化”“终端评价等级化”“责任追究制度化”4个维度,为校园安全增添多重保障。
贴心关怀,安全校园有温度
2月19日,公众号“湖州37度心理”发布了一条题为《开学一周了,您的孩子适应了吗?》的推文,内容包含认识开学综合征、如何面对孩子产生的情绪问题等,发出不到一会儿,阅读量就已超4000。“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平时潜藏在亲子关系中的问题都摆上了台面。不少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前来求助,我们也希望尽一份力,帮助青少年身心都能健康成长。”当地公益平台“湖州37度心理”负责人、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费为群说。
在校园安全工作中,心理健康不同于风险排查、物件维修,它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没有专业指导,极易带来安全隐患。去年,浙江省共计210591名中学生参加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我省中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与困扰情况都优于2020年。“之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更多地来源于学业压力。‘双减’后,这部分有了极大改善。现在更多聚焦在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上。”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庞红卫告诉记者,学生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各主体都应重视起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对此,省内多地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湖州市推出“2251885”心理援助热线,并启动“南太湖家长提升计划”,建成数字家长学校98个,上传各类学习课程近500节;兰溪市以学校心理教师为主体,以学校心理辅导室为主阵地,系统整合政法、妇联、团委等部门资源,构建了“美美+家”心理辅导新模式,针对农村薄弱环节,还制定“联村导师”制度,将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指导送到村里;杭州市办起2021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级资格证书续证培训班,省域内各县市区7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培训……
“将干预前置,发挥专业力量的同时,建设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及工作的闭环,确有必要。”庞红卫表示,现阶段,预防性工作和筛查工作基本已经做起来。2015年,省教育厅还将心理危机筛查纳入教育业绩考核指标。但动态跟踪依旧是短板,原因在于专业教师的缺乏、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及经济因素。“目前,我们已在积极建设心理危机动态管理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对筛查出来的学生进行动态跟踪,而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庞红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