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今年的全国助残日。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权益,让其拥有平等公平的机会,充分参与正常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彰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作为残疾人就业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通道,能够让残疾人获得更强的发展能力。因此,要强化教育赋能,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以更高程度的普及教育惠及全体残疾人;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有用人才。
构建无障碍环境助推残疾学生发展。无障碍环境是为残疾学生创设最少限制的一种安置方式,强调在非隔离的环境中与他人共享公共环境、交流环境和教育环境。残疾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对教育教学环境也有相应的独特需求。因此,应该为他们提供安全、平等、适宜、全纳的环境,使其成为主动、高效的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情绪,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及自我决定能力。
具体来说,无障碍环境主要包括观念无障碍、信息无障碍、物理设施无障碍三部分。其中,观念无障碍是指融合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我国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教育形式更加多元,特殊教育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信息无障碍是指在大数据背景下,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包括网络学习环境浏览机制无障碍、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制无障碍、输入输出机制无障碍、整体结构设计无障碍等,以实现“无边界课堂”,为残疾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无障碍既需要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如手语和盲文的推广,也需要专门提供信息的机构,如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教育资源中心。物理设施无障碍是指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便利设施,以满足其日常的学业和活动。如设立资源教室,为各种学习和行为存在困难的学生或者普通学生提供特殊需求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持续改善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促进特殊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助推残疾学生发展。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材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实施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与载体,其开发和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出版是一项庞大而艰辛的工程。近3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承担着国家通用盲校、聋校、培智学校三类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全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上世纪90年代出版了第一套国家通用全日制盲校、聋校、培智学校教材。2016年底,又根据国家发布的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编写的新一轮教材进行送审,新教材于2017年投入使用。全套教材计划编写432种(含6种数字教材),截至2023年春季完成编写403种,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已有300种投入使用。特殊教育教材在编写出版的细节中彰显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性。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特殊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对轻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多为中重度及多重残疾学生,这需要教材及时跟进,增强内容的弹性和灵活性,加强探索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此外,教材的编写还需结合最新的心理学、信息技术等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多种潜能开发的具体途径,加强立体化建设。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助推残疾学生发展。实现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是培养崇高的专业精神,形成教育信念,肩负起促进特殊教育行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特殊教育工作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往往职业紧张度高、职业压力大、教学成就感偏弱,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信念审视专业角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为先,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二是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形成以残疾学生发展及个体学习差异知识为基础,以康复、学科为代表的复合型知识体系。教师要具备高度综合化的知识结构,除了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特殊教育评估、基本康复训练知识,以及问题行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方法等,以实施个性化教学,为残疾学生提供有意义且兼具挑战性的学习体验。三是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教师要同时具备基于研究的实践能力、学习环境的创设能力、教育诊断评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多种能力,主动实现个体专业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设计深刻回应了特殊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先是于2021年新增了融合教育专业,又于2023年新增了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和无障碍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大力建设为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