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近年来,四川省天府新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整行政、科研、学校、社会、家庭五大力量,推进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公园城市生态劳动教育的天府模式。
统筹规划 发挥行政引领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成立以分管委领导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劳动教育工作推进会,研制出台《四川天府新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四川天府新区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标准(试行)》《四川天府新区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方法(试行)》《四川天府新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指导纲要及基(营)地课程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和促进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和课程实施。面向全区开展基地评审,完成首批8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认定工作,为学校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搭建了优质平台。
在成功创建1所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4所市级试点校基础上,四川省天府新区建设首批区级劳动教育试点校13所,明确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第一责任人,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对学校的年终综合督导考核,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红领巾奖章“劳动章”争章活动、推优入团专项评价等。
教研赋能 强化科研指导作用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四川省天府新区以省级重点课题“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实践研究”为依托,构建形成“12345+N”课程推进模式。“1”是指确立一个区域劳动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即“手上有本领,脑中有智慧,心中有光芒”的区本化劳动课程总目标;“2”是区域劳动课程建设的两条路径,即以“区域课程—校本课程—课堂—活动—社团”为经线,以横向联动的“家庭—学校—社区—基地”为纬线建设劳动教育课程;“3”是区域推进劳动课程的三张课表,即班级课表、校级课表、区级课表;“4”是四方联动劳动课程保障机制,即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参与、社会支持;“5”是“五位一体”劳动课程评价,即建设共享劳动课程评价指标、搭建“共享式”劳动课程育人评价系统、开展劳动教育督导、研发“共享式”劳动课程建设监测平台、开展校本化劳动课程评价;“N”是区域内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放式、校本化的多种样态。
在省级课题的牵引下,全区掀起了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课例研发的热潮,构建了公园城市劳动教育课程图谱和项目式劳动清单(2.0版),营造了劳动教育一校一案、一校一图谱、校校有课题的良好样态。
课堂变革 夯实学校主体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区坚持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在四川天府新区第四小学、大林小学等4所市级劳动教育试点校建设基础上,启动首批区级劳动教育试点校认定工作,确立了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小学、华阳中学等13所中小学为试点校,涵盖创新体制、存量学校等多个类别,从整体建设和特色推进两个方面进行试点建设,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天府教师共享中心是区级教师管理服务平台。2023年以来,天府教师共享中心由体育共享向劳动教育、科创、心理健康等领域拓展,致力打造一支多学科、高素质的共享师资队伍。以共享理念,大力引进全国全省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优秀劳动教育师资,目前,全区中小学校内专职劳动教师40余人,校内外兼职劳动教育指导师1500余人,统一由天府教师共享中心调配使用、排课走校,为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在全区中小学固定“每年一周劳动周、每期一天劳动日、每周一节劳动课”三个时段,落实区级、校级、班级三张课表。劳动日采取“劳动+国防”“劳动+科技”等方式开展,部分学校已形成特色品牌;劳动课通过“统一教材+劳动清单+指导手册+融合课堂”多种课程载体实现。所有学校实现了每周一节劳动课,全体学生实现了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劳动教育全覆盖。
资源整合 加大社会供给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区创新“政府部门统筹+企业投建+综合运营”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模式,出台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标准、建设管理方法、课程指导纲要及基(营)地课程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完成首批8家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认定,量身打造劳动周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整合司法部门、银行、酒店、会展、敬老院、污水处理厂、超级计算中心、优教育成都中心等单位的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了覆盖生产、生活和服务性劳动场域的资源点位108个,创造了7000余个生产性、服务性职业体验岗位,打造多样态劳动实践场景,形成育人合力。
新区着力打造浸润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着力盘活闲置资产,加快整合场景资源,打造天府新区“南泥湾”,形成能学、能做、能游的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初步规划三种“南泥湾”课程模式:一是强化国防教育体验,全区五年级及以上年级开展5公里以内徒步拉练至基地,实施军事化管理,推行生活制度化、行动军事化、秩序规范化。二是强化农业劳动内容,开发包括农事劳作、农器制作、农俗协作、农村治理等内容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打稻谷、采柑橘、砌墙、做草编、河道水质检测等劳作项目。三是强化思政教育核心,白天下地劳作、晚上思政学习,认真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学雷锋学模范”等主题教育活动。
协同育人 明确家庭辅助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区完善“政府部门统筹+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协同”的劳动教育治理模式,加强“三张课表”落实情况过程性督导,构建劳动教育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生态,形成具有新区特色的劳动教育改革范例。
新区共建家校社“劳动教育”联盟,实现学校课程与家庭指导、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家庭为基础,生活化夯实劳动教育根基。家庭是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在房屋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劳动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学校将指导孩子的家务劳动列为家长的“必修课”,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每年要掌握1至2项家庭生活技能,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新区全部学校都布置劳动作业,其中82.19%是亲子共同劳动,组织开展家庭劳动技能比赛、亲子厨艺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基础作用。对新区4万余个家庭的调查显示,97.18%的家长认为劳动教育与其他文化学科同等重要。(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