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爱国企业家精神内涵丰富、特质鲜明,彰显时代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探索将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需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
守正创新把方向
坚持守正与创新共生互补、相辅相成,在资源、载体、阵地、路径、方法等方面探索实践,把准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承弘扬爱国企业家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活力。
坚持教师主导。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在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网络课程开播、阅读书籍推荐、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传承企业家精神。回顾张謇等企业家典范的人生历程、事业成就、重要贡献和社会评价,他们具有真挚的爱国情怀、成功的商业实践、顽强的奋斗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坚守的诚信品质、超常的社会担当、开放的国际视野和淳朴的节俭美德。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旗帜鲜明地传承弘扬。
响应时代召唤。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企业家精神历久弥新。卢作孚、陈嘉庚、荣毅仁、王光英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坚定地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潜移默化巧涵育
遵循教育规律,创生适宜的教育情境,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努力使大学生入脑入心,升华其思想认识。
树立润物无声的渗透理念。当前,“0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主体。教师要立足时代发展、社会实际和接受主体的具体情况,通过熏陶、浸润、渗透、感染等方式涵育大学生灵魂世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积极影响,激励、鼓舞、感召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担当品质、诚信意识和奉献精神。
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教师要利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等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影响力。探索将爱国企业家精神与学术探讨、文艺演出、读书讲座、橱窗板报等教育载体有机结合,让爱国企业家精神蕴含的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视频、动漫、音乐、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企业家精神传播延伸到网络平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
追求水到渠成的理想效果。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把准教育“火候”。通过回顾历史、讲述故事、分析形势、阐释道理、研究讨论等,教师要将爱国企业家精神讲准确、讲深刻,让大学生知晓、理解、悟透,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似是而非”到“豁然开朗”,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知行合一显成效
既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又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强化学思践悟、自我修炼,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以开展现场教学为切入点。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资源丰富,除了书籍、纪录片等形式外,还包括多种物质载体,如纪念馆、博物苑、故居、历史原件、文化遗存等。教师要因地制宜融入现场教学环节,将教育活动由校内延伸至校外,发挥物质遗产教育功能。
以投身社会实践为落脚点。鼓励大学生参加爱国企业家精神宣讲、担任场馆故居讲解员,分享思考感悟,传播精神力量。坚持传授理论知识与观照现实问题同构,通过访谈爱国企业家典范后代子孙、走进当代知名企业实习锻炼、参加科研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既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家事迹,增强理性理解,强化情感共鸣,又切身感受当代企业家拼搏进取的状态、务实肯干的作风、奉献社会的境界。
以发挥主体作用为着力点。牢固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学会自主选择、探究,并自觉内化、践行。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大学生自导自排自演文艺节目,自觉阅读人物传记,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夯实思想根基、丰富情感体验、强化价值认同。
系统推进聚合力
爱国企业家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需要建构格局、科学评价、健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建构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系科层层落实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环节,积极构建全员参与、时空延展、体系开放的教育模式,拓展融入广度和深度,加大融入力度,加快融入进度,提升融入效果。
科学评价。坚持动态式、常态化评价,发挥教育成效评价的定向、促进、激励、诊断、调节、交流等功能。评价主体多元化,既有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学院党政干部,又有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还有大学生本人、同伴以及家长、实习单位领导等。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维度、多阶段、多情境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健全机制。高校要从挖掘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融入新兴媒体、拓展社会实践、落实专项经费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理顺考核评价机制,将之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选树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探索将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到教师专业成长、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等方面,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鼓励、引导高校教师申报相关课题、积极探索实践、发表科研成果,持续注入动力,助推爱国企业家精神教育在高校走深走实。
(作者系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现代爱国企业家精神与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融入研究”[项目编号21VSZ05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