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双减”说
两会期间,“双减”不仅是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高频词,也是最受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
刊社数据中心监测发现,“双减”及其相关话题一直占据教育热点话题排行榜前列。而根据发起的“两会调查”结果,“双减”下如何进一步破解课后服务难题、推动教师工作提质增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话题,最为家长教师群体关注。
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走向纵深,“双减”工作如何进一步落实落细,一些挑战和难点如何应对和化解?初春时节,在每年一度的“两会时间”里,围绕“双减”这个关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题,代表委员集思广益、会场内外同频共振,谱就了“春天的好声音”。
提质增效,如何实现高质量学习
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学校减负提质受到好评。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学习依然存在困惑。本报“两会调查”结果显示,61%的家长认为“双减”后孩子学习主动性情况变化不大,“考试减少后如何把握孩子学习情况”“如何引导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等成为令家长感到焦虑的主要问题。
记者梳理也发现,“双减”下如何更好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也成为两会期间会场内外热议的话题。
“校外培训少了,校内教育必须加强。”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行动,通过加强教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能力培训、加强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方式,不断提高校内课堂教学水平。
“减负绝对不是简单地减量。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要为他们强动力、增兴趣、调整学习结构、转变学习方式。”“双减”后,不少教师和家长依然有“作业少,成绩差”的担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做客刊社“两会E政录”时表示,“双减”下更要尊重科学,提高效率,减轻孩子重复、被动的学习负担。
作为引导学生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关键一环,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依然有不少困扰。本报“两会调查”发现,近五成受访教师认同“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性作业”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最佳方式,但认为自己在作业分层、个性化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尚有不足。
3月8日,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刘善娜做客“两会夜谈·双减说”节目,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数学学科探究性作业设计上的心得。刘善娜建议,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敢于做减法、善于做加法,尤其要注重提前对作业习题进行归类和试做,帮助孩子用更少更精准更多元的作业,完成能力目标。
“希望能提供更多元的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空间有限,孩子的运动空间得不到保障”……本报“两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普遍对学校课后服务感到满意,同时也对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有着更高的期待。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建议,应加大专项投入,切实增强师资配置,加快各类优质且可及的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
作为来自农村教育一线的基层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尤其关注农村孩子。她表示,当前,农村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假期托管方面存在短板,特别需要补齐音体美劳师资缺口。
落实“双减”需要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在调研中,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体会到,若将落实“双减”的着力点仅仅放在作业、课后辅导的种类和花样研究上,难以达到“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双减’背景下的改革路径,必定是基于学校办学脉络、整体化推进的系统变革。”
在做客刊社“两会E政录”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也表示,“双减”之下,学校和教师最需要改变的是人才观。“原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现在更多关注的是课前、课中、课后,方方面面都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一体化设计。”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双减”中作业的减量与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只有这样,“双减”才是目标明确且志向高远的。
把握规律,怎样破解教育焦虑
“‘双减’成了孩子的挡箭牌,在家天天‘放飞自我’怎么办?”“孩子制订的计划不能自主完成,每天都需要我提醒。”“考试变少,如何知道孩子到底学会了什么、学进去多少?”……在“两会调查”问卷收集中,记者发现,“双减”后,家长对家庭教育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如何做好,依然存在不少疑惑,相关话题也曾一度冲上网络热搜。
针对如何引导家长做“双减”下的好家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强调,“家长需要一次教育观念的新启蒙”。他指出,当前,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学习是对子女教育重视的表现。但是,“重视孩子教育的最好方式并非是送孩子去参加文化学科培训,而是更多的陪伴、倾听和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高琛也强调,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理性的成才观,帮助孩子用自己最好的一面走向成功。
3月5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做客“两会夜谈·双减说”,吸引10多万名家长在线观看。孙云晓提及北京师范大学一项名为“你最需要什么?”的调查,在18万名中小学生的回答中,排第一位的是“有一个温暖的家”。
“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绝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孙云晓向家长呼吁,每天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一个小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满含温情的法律,而不是一个惩罚父母的法律,它教父母如何理性地爱孩子”。
今年两会期间,两高报告特别强调,要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促进“甩手家长”依法带娃。不少家长逐渐认识到自身教育角色的重要性,同时又存在能力上的不足。
为此,高琛建议,政府应承担重要责任,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成都市委会主委杨建德也表示,构建和完善惠及所有家庭的教育服务网络,是当前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弥补家庭教育平台载体不足,大力提升家庭教育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在一些地区,家庭、学校协同程度不高。”“双减”实施以来,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韩平观察到,围绕协同育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还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
如何让“协同”更有效?
韩平建议,学校要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并要对孩子的成长有合理期待,为孩子规划适合的成才道路。
在做客“教育圆桌派”时,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表示,家长、教师在“我的孩子”和“我们班的孩子”的立场上存在矛盾,因此,要在协同中注重换位思考,“通过沟通交流、角色互换等形式让家长和老师彼此增进了解”。
同场讨论中,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指出,目前家校协同推进中的现实难点是不同家庭的教育诉求非常多元,家校之间缺乏一定的教育共识,因而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他建议,要推动家校建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家庭与学校是教育合伙人,要共同培育学生”。
创新改革,如何激发教育活力
“双减”给教师带来了更多挑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在做客刊社“两会E政录”时表示,“双减”明确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能力、课后服务能力,以及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能力等,“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从原来单一的‘教书匠’走向全面育人,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各方面的职能”。“尽管‘双减’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承担起了这份责任。”王欢对记者说。如何帮助教师在直面挑战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保障等举措,增强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育活力,是代表委员们始终关心的话题。
本报“两会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减轻教育教学负担;二是给予教师更多关怀,提升职业价值感。
在两会内外的讨论中,增加财政投入、引入社会资源、开展数字化工作等,是推动教师减负的主要路径。
增加财政投入不能仅是资金“量”的增加,更需要使用方式上“质”的提升。如何把钱花到“刀刃”上?刘希娅建议,建立分级财政支出机制,保障“双减”精准落地。她提出,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的区域分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并探索细化使用细则。同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的学段分级,增加基础教育投入比重,并重视教育经费使用的激励性导向。此外,还要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的功能分级,把教育投入从硬件投入逐步转向对教师内涵发展的投入。
引入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还能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表示,要注重吸引和使用社会资源。他建议,学校可以积极与高校、培训机构、图书馆、少年宫、美术馆等社会资源合作,形成以学校为主、各方力量协同的课后服务供给新格局。
“下班时间大段后移,带来了教师群体精力分配的新困境。”在“两会夜谈·双减说”中,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田冰冰表示,要加强对教师群体时间管理的优化引领。她认为,可以乘着教育信息化的东风,进行数字化改革,帮助教师提升工作效率。“数字保障显然是各个学校提高课后服务管理效能以及常态管理效能的基本工具。”田冰冰说。
除了做好“减法”外,代表委员们还认为,应在提高教师待遇、增加编制等方面做好“加法”,切实为教师“松绑”,帮助教师更好回归教书育人主业,提升工作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总体看,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不断减轻,‘双减’后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有所增加。”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建议,各地应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报酬,财政部门应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师的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每所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张志勇表示,现有的教师编制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应重新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充分考虑城市化发展、在校生规模变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高考改革、课后服务等因素,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教师配置比例,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总量。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