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乡村学校该有“换道超车”的底气与追求

网友投稿  2022-04-29 08:08:08  互联网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蒋 莉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治理思维成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首要思维。换言之,振兴乡村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转变乡村教育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乡村学校如何从只重视效率转向注重生长性“关系”与长远结果?如何从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外在生长,转向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乡村学校需要基于时代背景,尤其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作出教育发展预测,并树立自觉的乡村文化自信,以调控乡村学校的未来发展航线。

用“换道超车”替换“弯道超车”。所谓“弯道超车”指仍坚持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依靠获得好生源、好教师、好教法等资源来取胜。乡村教育不应再执着于在应试教育赛道中与城市学校竞争资源、比拼赛跑。看待乡村教育应要有自信,乡村教育有乡村教育自身的优势。

根据一个乡村学校调研项目的前期问卷调研,53.64%的乡村校长、教师认为“乡村教育拥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可以走出区别于城市的道路”,表明乡村校长和教师已从“刻意学习”走向“发现天赋”,看见乡村教育“换道超车”的可能性。

乡村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具体的问题。如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考核与评价集中于师德师风、学科教学技术与质量方面,而未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关系。技术无法解决人的成长和幸福的问题,而文明才能实现灵魂的洗礼。立足乡村教育治理实践,需要从乡村教育的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向度,推进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在理念维度,应警惕对传统乡土文明的绝对否定,而要立足于乡村教育振兴、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促进乡村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转型。

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走向,实际应围绕三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和谐化。治理主体涵盖着和乡村教育有关的县域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村落的政府体系、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家庭。学校、家庭、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四大主体应从各自为政走向达成共识、和谐化共治共建。因此可通过设计制度,引导主体达成一致理念。二是机制的协同化。从单一方面的自上而下走向主体间平等互通,如教育局、乡镇政府可就有关事项与学校、家庭等教育主体互通有无,协同化、合作化。三是治理目标的长治化。应从完成任务式的线性思维走向务实的、追求长治久安的长效性思维。

乡村小规模学校将为中国未来教育提供样板。首先,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城市学校所缺少的优势,如自然环境;第二,乡村小规模学校易落实小班化教学,关注每个个体成长;第三,乡村家庭的教育内卷化程度稍弱,因此能减轻对学校的部分压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将未来学校定义为:一是多样化,未来学校是多样而独特的,是专注本身基础以谋求向前发展;二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本质追求,使学生具有应对未来不可预知因素及情境的能力;三是与自然界建立链接。而以上三个要素在乡村学校中更易得到实现。

目前,从个人行动角度来看,乡村校长、教师只能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充分调动和发挥自我驱动力和主体性,坚守教育的初心。

从乡村学校角度来看,乡村教育需要围绕“乡村儿童”为核心进行综合改革,从空间改造、课程改革、机制优化、互联网+教育、发展性评价和体制创新六大维度进行系统化综合改革。

从乡村教育生态角度来看,学校的专业化治理之道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致力于推进简政放权,把“管办评”分离作为提升品质的突破;二是学校应致力于“共治、法治、善治”的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与治理体系建设;三是学校应致力于营造师生“自由生长、终生成长”的教育生态,实现教育机会的更优质。

以系统性改革推动整体提升,才是唯一出路。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5-24/xw_482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