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甚至从成人延伸至青少年群体,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试着开出一剂“体育方”。如此“开方”,既有教育理论也有学校实践作为依据。
从教育史来看,我国的百年名校多有体育传统。“无体育不清华”,清华大学从前身留美预备学校开始,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便十分严格:体育不及格者不得毕业、不得赴美留学。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先生更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先驱。
马约翰认为,清华的学生不仅要知识全面,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他认为体育能给学生带来身体和人格上的塑造,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
著名作家梁实秋曾在回忆录中描述清华生活:“下午四时至五时有一个小时的强迫运动,届时所有的寝室、课室房门一律上锁,非到户外运动不可,至少是在外面散步或看看别人运动。我是个懒人,处此情形之下,也穿破了一双球鞋,打烂了三五只网球拍,大腿上被棒球打黑了一大块。经常运动有助于健康,不,是健康之绝对的必需的条件。而且身体的健康,也必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年轻时所获致的健康也是后来求学做事的一笔资本。那时清华的一般的学生比较活泼一些,少老气横秋的态度,也许是运动比较多一点的缘故。”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晚年对学生表示,自己年轻时也是运动健将:“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当年可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我非常感谢马约翰。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这一段描述,活灵活现地体现了体育运动对当年梁思成精气神的影响。
另一所百年名校南开中学也对体育重视有加。南开中学首任校长、中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南开中学的体育活动也是“强迫式”的,“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锁上,每个人必须到操场参加一种球队,除了下大雨,天天练球、比赛,无处逃避。”张伯苓要求学生每周要有不低于3个小时的体育课,体育也要考试,而且考试分为笔试和实践,不及格者、不达标者不予毕业。张伯苓说,“提到强便有一种联想,就是军队、军火等,其实不然,乃是关于我们个人身体的锻炼”。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放眼全球,重视体育,也是学校的普遍共识。有学者2015年和2019年在美国和英国考察发现,现在的英美学校,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都将体育课作为重要的课程,要求学生一进校就运动,一运动就是半个多小时,大课间也必须走出教室。
少年强则国强。在21世纪的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加强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仍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体育。毛泽东青年时期发表了一篇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认为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并使人“身心并完”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关注群众体育运动。1951年初,他针对学生健康问题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也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体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充分体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身心两方面成长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重视体育,培养终身运动者。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朝气蓬勃、富有梦想的青少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肩负时代重任。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要求,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其中,“以体强心”便是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的作用,体现体育的“固本”作用。振兴中华,必须振兴体育。大兴体育,以体育求健康,时不我待,否则“铸强健体魄、育时代新人”,就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