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晨
开展省内11个地市67个县(市、区)286个乡村的旅游发展指导,提升省级和国家级景区村庄的数量;积极参与并完成长三角一体化5个重大课题调研,为5万余人提供技术技能和管理业务培训;搭建新平台、成立新联盟,为地方政府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近年来,在携手乡村奔赴共富路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科学指导,增强乡村“造血能力”
如今的海盐县丰山村,处处都透着新鲜劲儿——打造“灯、茶、钟、药”四大核心文化IP、晋升为3A级景区、重塑乡村非遗产业、入选全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真正实现旅游致富,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村民刘喆豪兴奋地说:“村里干净漂亮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多了,节假日来的游客也让村子的人气更旺了。”
变化得益于浙旅职院副教授李冬带领的团队的努力。2019年,团队来到该村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深度、广度不理想”“未能充分挖掘人文资源”等是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针对乡村特点,设计并提出方案。”李冬介绍,该村有战国编钟遗址,也有“滚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进一步开发创造特色旅游产品,必将大大促进该村的发展。循着这一思路,团队结合乡村特色,重塑文旅IP、加入休闲村和婚纱摄影基地等新业态、结合新媒体社交平台加大推广力度,通过一系列指导,该村顺利完成了从普通的江南村庄向国家级景区村庄的蝶变。
2019年,丰山村围绕景区村庄建设,成立了海盐县丰山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游客的不断涌入,带动了村庄内农庄餐饮的发展,果蔬采摘、茶叶采摘体验活动逐步开展起来。2020年,丰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260万元。截至2021年10月,丰山村累计接待游客1.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550万元,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现在成为该县的一道美丽风景。“现在经济好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接下来我们还想开发民宿、农家乐等板块,进一步增加村子的吸引力。”丰山村党委书记马惠良说。
近年来,浙旅职院组建250余支师生服务团队参与“助力全省万村景区建设”项目,按照注重地方文化的创意开发、注重本土产品的特色打造、注重新兴业态的培植引领三方面,为不同的乡村量身定制旅游发展方案,形成特有的旅游“卖点”。舟山市普陀区干施岙村凭借“五匠文化”和孝文化,成为当地的研学教育基地、非遗体验基地;杭州市临安区洪村村在学校师生团队的帮助下,更新菜肴设计,“洪村家宴”一炮而红;开化县金星村通过“文旅+农户”的民宿客栈产业,实现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5万元……
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共富可持续
当2020级研学2班的施浩设计的研学课程被采纳时,浙旅职院徐霞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沈鑫泉特别高兴,这说明让学生给企业或乡村解决难题的培养模式取得成效。“去年,我们创办了乡村创客空间,这是省内首个聚焦乡村运营人才培养、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沈鑫泉介绍,乡村创客空间采用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目前已和9家乡村运营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企业或乡村提出在运营过程中的难点、痛点,由学生们参与调研,谋求解决方法。
致力于为杭州市余杭区的“稻香小镇”永安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施浩说:“该村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我们就根据它的需求设计了一些研学课程和研学路线。”
除了乡村创客空间,学校去年还创办了一个徐霞客乡村运营创客班,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的乡村运营创新创业人才。“以创新创业项目贯穿全程,强化实践。同时,创客班还配备了具有丰富乡村运营经验的企业导师,实行导师带徒式结对培养。”沈鑫泉说,学校还设置了配套的咖啡屋和电台等设施,由导师带领,培养学生的运营能力,引导大学生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作为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承办方,“以赛促教、以赛育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另一渠道。去年年底,“裕农通杯”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顺利收官,浙旅职院作品《画乡余味——未来乡村牵引下的农民画旅游场景规划设计》夺得金奖。“半年前,我们团队就进行了实地调研,为该村的旅游设施、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做规划。最后设计的一套方案,得到了当地的肯定,并协商决定推进项目建设。”旅游管理(规划设计方向)专业教师陈添明表示,让大学生下乡,参与乡村建设,就是为了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创意和活力,推动实践与课程的结合。
此外,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活动也是浙旅职院输出人才、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去年,学院就与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等5所中职学校开展紧密型结对帮扶,加大乡村人才供给;学院教授分赴路桥、洞头等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免费将业务培训送到基层一线;学院青年队伍还走入省内各地市,与地方优秀创业团体交流,调研了解“农旅融合”现状,并撰写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献计献策等。
思路优化,深入地方抓住关键
分派10名研究员到各地市了解乡村共同富裕工作的情况,挖掘文旅基础,是浙江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今年的工作重点。“要做乡村共富的研究,就要深入地方,了解乡村的发展沿革、共富做法,寻找其是否存在可复制经验。”浙旅职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叶乐安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研究院都会开展一些活动优化帮扶。如去年研究院就主办了第六期“浙里绿——乡村旅游面对面”系列论坛之“地方美食赋能乡村共富”,地点位于开化县下淤村。论坛当天,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美食小产业如何托起民生大发展”进行讨论。叶乐安告诉记者,参加论坛的专家们都在前一天对乡村进行了实地探访,并结合乡村发展背景,剖析其未来的共富路径。
当然,找到共富点还不够,如何维持更重要。在旅游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郎富平看来,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关键在于乡村运营常态化,但在实际情况中,这是比较欠缺的。“乡村旅游发展有5个矛盾,其中第一个矛盾就是周末节假日乡村旅游的超负荷运转与平时的闲置。这已是各地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他说,乡村旅游的淡旺季明显,其运营成本很高。
今年3月,郎富平同团队成员前往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进行调研。“此前该村委托上海一家公司运营,但效果一般,村民们的获得感较差。我们现在要帮助其设计未来5~10年整个村庄旅游发展的总体方向,梳理好管理体系。”郎富平说,除了可以考虑将旅游类企业与职业院校结合,赋能地方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当地村民运营乡村,调动起他们的管理主动性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