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必要主动创新、积极作为,统筹各方资源力量,让毕业生愿意就业、能就业、“俏起来”。
□程振伟
“我们银行位于银泰城旁,实习就业都非常便捷,欢迎毕业生们加入平安银行湖州分行。”“德宏汽车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国企,福利待遇高,发展前景好。”……近日,湖州师范学院举办的一场名企“直播带岗”活动吸引1500余人观看,不少毕业生还与企业HR进行线上互动交流,点赞超过800次。(5月18日中国青年网)
疫情影响出行,经济形势让岗位缩水,再加上大学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可见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难上加难”。高校促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是办学本分,也是政治任务。高校不妨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倒推、反思学科专业建设的契机,更加明确“适应国家需求、办人民满意教育”办学思路。当然,毕业生就业,也需要多方协力,共渡难关。
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要主动出击。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首次突破千万。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2022届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6.7%已获得工作邀约,数据低于2021年。疫情带来人员流动困难,不是就业工作“缓一缓,等一等”的借口,像湖州师范学院“直播带岗”,就是积极主动作为。“直播”不仅能切实帮助毕业生就业,还能营造“尽快就业”的宣传氛围。从现在到8月中旬一直是就业黄金时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供需上当相向而行。毕业生尽快就业是人才流动发展“大循环”的基本要求。目前,在浙江,像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不少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都“访企拓岗”,学校上上下下为毕业生就业不停奔走、频出实招。
毕业生就业不能光靠高校唱“独角戏”,政府和企业要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不久前,浙江省推出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大学生创业万一失败,可以由政府兜底,家政、养老和现代农业领域还可以享受政府10万元的创业补贴。年轻人就业和创业,要有一股闯劲,勇敢走出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社会不会埋没有干劲、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不能给就业人为设置不合理的门槛,“唯学历论”“唯名校论”不利于形成公平就业的社会氛围。
毕业生尽早就业,外部因素固然重要,学生自身尤需练好内功。一些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央国政”,对到中小企业或基层就业“很嫌弃”。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宁愿“躺平”,出现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其实,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在中小企业和基层也能大有作为,改革开放、新时代发展的红利遍及社会角角落落。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消极就业很容易让自身和家庭陷入恶性循环。先就业,等能力强了再择业,才是理性选择。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高校有必要主动创新、积极作为,统筹各方资源力量,让毕业生愿意就业、能就业、“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