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蒂
近日,浙江丽水高速交警在巡逻时发现,一辆面包车停在高速硬路肩,一男子伸手去摘路边的桑叶,因触犯交通法规被处200元罚款。经过询问才知,男子开车路过时看到高速旁有桑树,想到儿子的养蚕作业需要,便停车摘叶。
在高速上停车,不惜违反交规也要帮儿子采摘桑叶,这名父亲的行为看起来好笑,却戳中了不少家长的痛点——每年春夏季,不少学校都会布置通过养蚕学习“动物生命周期”的作业。为了照顾好这些蚕宝宝的一日三餐,不少家长只得全城找桑叶,有些还不惜高价购买网络预售的桑叶。
“双减”政策落地后,书面作业负担减轻,不少学生在校托管期间就能完成书面作业,带回家的大多剩下实践类作业。这些实践类作业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阔视野,同时也能促进亲子关系发展,一举多得。然而,除了养蚕这类生命观察作业外,实践类作业还包括手抄报、手工制作、家务打卡等,种类繁多。当这类作业多到“撞”在一起,家长不得不疲于奔命地帮孩子完成任务、在家校群里拍照打卡,甚至直呼这些实践类作业让他们“苦不堪言”。
更重要的是,一旦实践类作业对象从学生转为家长,作业的教育作用就微乎其微。一定要让实践类作业对象回归到学生,如此才能让好作业“用在刀刃上”。
分析实践类作业家长“枪手”化现象,原因如下:一方面,学校在布置实践类作业时,不分年龄段、不分实际情况地“一刀切”,常常要求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时完成作业打卡,这就导致低段孩子不理解或达不到实践要求只能由家长代替完成,高段孩子则常常因其他作业多没法按时打卡而由家长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在实践类作业成果上存在攀比心理,总想让孩子在每一方面都成为“佼佼者”,然而这种作业式“内卷”其实忽略了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习得的思考、探究、实践能力。
考虑到如今大部分家长的工作情况,笔者建议学校推出灵活机动的实践类作业打卡方式,允许完不成作业的孩子迟些打卡,也可以像部分学校一样,推出菜单式实践类作业,由学生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完成。而在考察作业情况时,应重视孩子的体验过程大于呈现结果,以避免家长之间的攀比。家长在面对实践类作业时,也应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观察、制作、交流,毕竟就算制作失败也是一次能增长经验的锻炼。
然而,要将实践类作业的对象完全回归于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教师和家长互相停止对对方的完美想象。家长要意识到教师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为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负责,很多生活技能、三观培养、素质提升需家长配合参与;教师更要认识到家长并不是哆啦A梦,有了想法就能从“口袋”里掏出“宝器”全方位配合,更不能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只顾完成打卡而忽略孩子的作业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