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衢州学院:写好地方高校助力共富的“三篇文章”

网友投稿  2022-06-17 08:08:08  互联网

图为衢州学院教师在溪口未来乡村开展体医融合训练。

□ 刘丹丹

沿着龙游县城一路向南,约莫40分钟,汽车驶入苍翠群山,一片无垠竹海在眼前荡漾开来,终点是素有“一街八巷六码头”之称的溪口镇。繁华随时光褪去,溪口镇开始在求新和守旧中寻找平衡。2019年,衢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乡村未来社区的理念。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的溪口镇在保留了乡愁味道的基础上焕然一新。

“作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未来乡村的建设既要建好房子,又要丰富脑子。”溪口镇党委书记佘律星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龙南历史人文资源调查》。履职8个多月的佘律星直言:“得亏这本文献,让我一个‘外地人’迅速了解溪口的历史文化。”这本文献的作者是衢州学院的师生。

2019年,衢州学院创立美丽经济学院,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次年,衢州学院与龙游县及溪口镇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共建龙游南部山区普惠教育综合体——浙江(龙游)未来社区(乡村)学院。“衢州学院的校地合作,不只是做一个项目,而是全过程、全环节、全天候地参与。我们希望将这所‘家门口’的大学变成‘家里’的大学。”衢州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文山说。他同时还兼任美丽经济学院的院长。

让年轻人走进来:

“溪口是我的第三故乡”

“范老师什么时候来啊?我们都很想她。”57岁的牛桂莲人未到,洪亮的声音就传到记者耳边。而两年前的牛桂莲却是一个“不敢运动”的人,“之前有一次运动时我晕倒了,以后都怕了,饭后散步我都懒得去”。牛桂莲在退休前是一名仓库管理员,原本热爱运动的她在退休以后反而“宅”了起来。“若是在几年前,我都不能这样跟你说话,也不愿意动,性格都沉闷了。”牛桂莲口中“以前的自己”与如今的她判若两人。

“衢州学院的老师来上课了。”“大学老师教得肯定好呀!”……偶然间,牛桂莲听到邻居们在讨论衢州学院的体育专业教师要来溪口镇给居民上课, “先去看看吧”抱着围观的心态,牛桂莲鼓起勇气来到了社区大操场。

偶然间,衢州学院体育工作部的教师范冬香看到了躲在角落里的牛桂莲,主动伸出手邀请她加入锻炼的队伍。“刚开始我手都不敢抬,你看现在我可以弯腰摸到脚尖了!”牛桂莲一边说一边展示起来。从第一节课的10来个人,到如今每节课都有100多号人,从只有老年人围观,到附近的儿童甚至上班族都参与进来,范冬香直言:“意料之外,很感动。”

老年人最关注的是什么?无疑是健康。衢州学院美丽经济学院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成立体医融合团队,为溪口乡村未来社区的200多名居民免费进行体质测试,然后为居民提供运动建议,举办科学运动训练班和康养类讲座。

不仅教师,衢州学院的学生也来到了溪口。每到周六早上,外国语学院学生董佳丽都会乘坐高铁到龙游南站下车,再赶往溪口镇。董佳丽还记得她第一次到溪口镇的情景,那时她所在的外语学院公益部组织学生来溪口未来乡村游学。一下车,她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干净整洁的街道、充满未来感的建筑、各种人工智能设备……书店、咖啡馆、民宿等一应俱全,这跟她印象中的乡村形象相去甚远。

在游学调查过程中,董佳丽和同学们发现,随着溪口未来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创业和生活,学龄儿童的周末和节假日如何度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带孩子在家门口边玩边学,家长也放心。”这个念头一冒出来,董佳丽就和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于是“南孔学堂”应运而生。

第一堂课上,董佳丽带着十几个中小学生绕着溪口镇逛了一圈,一边走一边讲解溪口的历史与现在。“不管你是老溪口人还是新溪口人,在这里生活,这里就是家乡,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家乡……”不知不觉中,董佳丽已经把溪口镇当成了“第三故乡”。

“有了人气,才有干劲。”美丽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方爱宁认为,产业振兴的前提是人才振兴。为此,衢州学院通过在溪口镇开展农民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山区普惠教育、教共体教师能力提升等活动,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带到山区。2021年以来,衢州学院共在溪口组织培训30期,累计培训2800余人次。

让创业者留下来:

“我在这里找到了‘组织’”

走在溪口老街的石板路上,两旁商铺林立,目光不由自主地被一个店名吸引——“一盒故乡”。走进店内,鹅形储物盒、十几米长的巨龙、骆驼形花瓶……这些精巧绝伦的物件竟然都是竹子编成的。姜鹏是“一盒故乡”创始人,他是土生土长的龙游人,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返乡创客。

他把“故乡”装进盒子,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架起一座城市跟乡村之间的“乡愁桥梁”。“我们希望把家乡好货分享到城市去,让更多城里人来到我们的家乡,大家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姜鹏说。

在溪口的创客圈流行着一句话:留住原乡人,召唤归乡人,吸引新乡人。像姜鹏一样的归乡创客还有很多:拥有100多亩梯田的“云小朵”张韫将研学和文旅元素融合进农业资源开发;大学就开始创业的雷雨,回乡创立雷老弟纯粮酒坊,专心做纯粮原浆酒;还有来自内蒙古的贾易冬和高丞锴,他们放弃上海的工作,留在溪口创业,成为新乡人。

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青春联合会的成员。说到青春联合会,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美丽经济学院的教师史震雷。他与溪口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外公外婆是溪口人,进入衢州学院工作后,作为学院对接人,他来溪口的次数多到数不清。

1935年7月24日,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李子珍在家乡溪口组织成立“溪口联谊会”,凝聚年轻力量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史震雷的外公翁琅庭正是其中一员。80多年后,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群充满创业信念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为家乡振兴重新组织青春联合会,史震雷也成为其中一员。

“我感受到一种精神在我和外公之间传承,这股力量也在我们青春联合会里流淌。”像史震雷一样,青春联合会的每一个创客身上都有一种情怀,困难时互相鼓励,在各自领域精益求精,最终将溪口未来乡村变成了一个充满创业氛围的“快乐老家”。

很多创客坦言,返乡创业最大的顾虑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为此,衢州学院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专业优势,与溪口镇中小学共同组建教共体,小学教师和大学师范生定期交流,提升溪口及龙南山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素养。同时,将溪口的幼儿园纳入学院附属幼儿园体系,组织学前教育教师团队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还将龙南山区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社区教育环节作为师范生实习的内容,形成高校育训并举、校地互相提升的良性循环。

让好模式持续下去:

“高校与地方成为一家人”

“多亏沃镇,帮我们学生解决问题。”“感谢沃镇,给我提供办公场地。”……在衢州学院学生和创客口中,“沃镇”两个字反复出现,指的就是溪口镇的镇长沃海涛。他脚下生风,讲话逻辑清晰,即使不停地有电话进来也能自然接上前面的讲话内容,对溪口镇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

“衢州学院的参与,为溪口未来乡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比起地方政府领导,沃海涛笑称自己更像“服务员”。每当衢州学院教师和学生来溪口,尽管沃海涛工作繁忙,但他总是抽出时间,关心他们的吃住行等生活问题。

“太好了,我们学校的饭卡在溪口的共享食堂也能用啦!”这个消息让经常来溪口的范冬香和董佳丽都开心不已。黄铁矿职工生活区原来的食堂改造为共享食堂,不仅为社区80岁以上老人提供配送餐服务,还面向镇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和衢州学院师生开放,让高校与未来乡村成了“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一家人。

走在溪口未来乡村,衢州学院的印记随处可见:手绘版《龙游溪口未来乡村导览图》为溪口打造一条精品文旅步行路线;“笋宝竹宝”IP形象、特色农产品包装、社区窨井盖彩绘等将溪口的特色生动展现;《龙南历史人文资源调查汇编》《黄铁矿口述史》等成为溪口宝贵的文化财富……

去年,龙游县决定在溪口镇、庙下乡、大街乡、沐尘乡等龙游南部4个乡镇开展“一镇带三乡”山区共富实验,溪口未来乡村成为核心。随即,衢州学院在溪口设立省际山区共同富裕研究中心“龙游溪口山区共同富裕观察点”,承担起高校的智库功能,促进龙南一镇三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实行项目驱动制,每年跟溪口镇政府沟通后,学院列出项目清单,然后面向全校招投标,每个项目都有一笔‘明白账’。”方爱宁说,今年衢州学院在溪口落地17个项目,每个月项目负责人都要汇报进度,在中期考核和年底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被收回经费。

“在今年全市未来乡村建设综合考评中,溪口取得分项第一。”佘律星第一时间和衢州学院师生分享这个消息。“不管多晚,只要有问题,我都会拿起电话向衢州学院的老师咨询。”沃海涛说,有衢州学院的老师在,他心里很踏实。

“未来,我们将继续整合全校资源帮助溪口未来乡村打一场共富的硬仗。同时,将溪口打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器和育人的新阵地。”郑文山说。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6-02/xw_489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