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王崧舟观课十讲》
作 者:王崧舟
出版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义乌市实验小学 楼 琳
收到期盼已久的《王崧舟观课十讲》,我迫不及待却又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看见扉页王老师熟悉的字迹,闻到新书淡墨氤氲的味道。
我读了整整一个星期,因为有太多的共鸣、太多的释疑。当我合上书本时,忽觉明朗、通透了许多。
封面的箴言率先印入我心里——观课就是观心,观人就是观己。
王崧舟用他的睿智和深度撑起10节经典课例,每一讲都以核心素养落实为本,从不同的视角剖析评品,丝丝入扣,点面皆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洗心悦耳,又如万流归宗般震撼磅礴。
书中的每一讲都由语文要素、情节和线索梳理、课文与习题解读、教学任务及策略、课例观摩等几个板块组成,全程审读、微格分析。
第四讲是老课文《穷人》的教学实例。对于这样的经典小说,我们日常怎么教?
记得自己上课时如此设计:1.概括故事情节,感受穷人之穷;2.探究矛盾心理;3.从人物对话关注内心活动;4.聚焦人物群像,认识穷人不穷——桑娜、渔夫和西蒙,虽然他们的物质条件贫乏,但品格高尚、心灵富足。
原以为这样设计甚是圆满,但读了本书后才知道,这样的设计肢解了文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上,忽视对小说一般特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导致阅读理解的碎片化。
对于阅读策略的单元教学,我在日常教学中也着实纠结无助:到底是该重策略还是重人文,是讲方法还是讲内容,是凸显要素还是凸显情感?要教的内容实在太多,但有限的教学时间怎允许我们面面俱到?
王崧舟在第二讲《如何让语文要素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中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为我们解除教学困境:深挖细掘,确立一个核心目标,做一次大胆的取舍,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一步步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学段特点”这个关键词平时我也关注,怎奈何近年来都从事五、六年级的高段教学,对中低学段的教学特点缺少整体的认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单从整册教材、单元课文,甚至是单篇课文入手。
王崧舟在书中对3个学段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风貌做了简要的概括:第一学段是童趣为重,严慈相济;第二学段是情趣为先,扶放相成;第三学段是理趣为贵,情智相融。
从童趣到情趣再到智趣,让学生站立在课堂中央,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可视化,这不正是我们每个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吗?
书中第八讲以罗才军的《司马光》为例,王崧舟特别解读了文言文的整体编排特点:提前到三年级、增加到14篇、跨度2000多年、体裁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
反观自己的日常教学,缺少对教材的整体关照,又岂能做到“无用之用,以文化之”呢?
悟其本源、鉴其思想、析其优劣、品其策略、赏其价值,我仿佛照见自己,照见那个在“教什么”上徘徊不前的自己,照见那个在“怎么教”里挣扎无助的自己。
这是一本带领我们亲近课堂、探寻语文意蕴的书,这是一本给予我们笃定信念、预见教育幸福的书,这更是一本关注真实学习、助力我们化茧成蝶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