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协同课程思政 创新环保法知识传授

网友投稿  2023-06-05 08:08:08  互联网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的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通过典型问题和国情实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培育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努力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知识的契合点,通过学术交流与实践实习,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社会环保意识的进步。学院立项国家自然资源部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CUGFZ-2203)和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6252293759),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找准契合点

    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

    高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将环保意识与理念融入环保法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中,让每一名学生都深刻理解环保法的重要社会意义,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能力。一方面,学院的环保法课程以“追求卓越、以质图强”为导向,以“努力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政治思想、法治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技能,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使命,立足自身特色,协同课程思政,将环保法知识传授与环保意识、生态理念树立紧密结合,真正让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同向同行,不断探索卓越、开放、和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学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多措并举,加大环保法相关课程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和内容创新,开展翻转课堂、启发式等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将环保理念渗入教和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积极组织学术交流

    实现思政育人价值引领

    学术交流活动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将理论学习应用于社会实践,同时也是促进学习内容与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学院致力于构建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倡导学生“三进三出”,到实务部门去实习,充分明晰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工作需要推动日常学习积累。如学院举办“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研讨会。研讨会结合中南民族大学的教育模式对荆楚卓越人才培养的运行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肯定了自然资源法律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子成为行业的“卓越工程师”和“领跑者”。另一方面,学院以学术讲座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社会意识的培育,让学术交流走进课堂、走进思想,培育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如学院邀请北京大学法学院汪劲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环境保护法》修改24载:难在何处”的学术讲座,讲座回顾了环保法的历史,从立法背景与意图、实施期间存在的问题、现实与立法的冲突、对环保法该如何认识及未来的思考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其中不乏对环境保护立法艰难之阐述,也有对法律相关人才和力量加入环境保护立法事业的希冀。讲座对学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学生可以更多地承担环保责任,从小事做起,为“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环保理念协同

    课程思政强调社会实践育人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等学校应该将更多更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补充到教育教学系统环境中。校企合作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大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体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教融合,提高环保法知识体系应用的实效性。其一,学院与社区开展结对共建主题交流活动,加强校社联动,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如学院与紫菘社区开展“校社结对齐搭桥,实践育人促发展”志愿服务结对共建暨“同护江城水 共享江城美”资源保护科普交流活动。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根据社区需求提供相关志愿服务,包括普法宣传、敬老养老、应急宣传等,让师生近距离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程序,促进师生对水环境保护知识的深入学习与了解。其二,学院借助当前法学学科建设的优势,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建设和维护教学实习基地,如学院组织师生到武汉市洪山区走访调研,安排毕业生到相关单位实地实习,将环保法专业知识与环境保护的社会需求导向充分融合,实现多方协同合作发展。

    (张艳芳 蔡林)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6-07/xw_4924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